精彩瞬间 任务进展 深度报道 任务图集 专题视频 航天人物 社会责任 社会关注 科普解读 任务全记录 在线访谈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 深度报道
为巡天使者铺就回家的“平安大道”
来源 : 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 2012年06月29日

  ——神舟九号飞船回收试验队精心工作保成功纪实

  经过13天的巡天遨游,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29日早晨10时许,迎着灿烂的朝霞,在1200平方米红白相间的巨大降落伞的护佑下,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主着陆场。

  当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依次走出舱门,向在场的人们挥手致意时,标志着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执行中国载人飞船回收任务的亲历者们,再次见证了神舟飞船载誉而归的激动时刻。

  或许,在此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万众瞩目的焦点都集中在了三位“巡天使者”身上。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从九天之外平安返回地球家园的“红地毯”却是由若干个相关单位通力合作“铺就”完成的,其中就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神舟九号飞船回收试验队。在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他们与其他参与回收任务的单位精诚合作,开展了多次综合演练,对相关工作流程进行不断优化,提升返回舱回收处置的总体水平,为航天员尽早出舱提供有利条件,为确保回收任务圆满成功拼搏奋斗。在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的角角落落,洒下了他们辛勤工作的汗水和足印。

  “故障预案”和“双想”一个都不能少

  发射场可以打有准备之仗,飞船回收却必须打不可预料之仗。

  据了解,返回舱返回方式可能有两种——升力控制返回和弹道式返回;落地姿态可能是垂直,也可能是水平;落点可能在水中,也可能在沟里或坡上。

  此外,主伞有可能未及时脱离返回舱、返回舱舱门打不开、舱外无水肼发生泄露、反推发动机未正常工作……

  飞船返回时,一旦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我们编写了详细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回收故障预案》,里面详细规定了故障模式的判断及处置程序,尽可能将各种突发情况考虑到其中,如果一旦出现意外,回收队员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主着陆场区副总指挥长、神舟九号飞船回收试验队队长曾曜告诉记者。

  据悉,回收试验队结合返回舱回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以及回收现场可能遇到的环境条件,精心制定了多种返回舱回收故障模式,并针对每种故障模式,深入分析了对返回舱搜索、航天员安全、处置人员安全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处置程序和保障条件。

  而如果说详细制定故障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的话,那回收试验队扎实开展“双想”工作的目的则是力争做到自身的准备工作无缺陷、无漏洞,尽最大努力将残余风险降低到最小。

  “虽然此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已经非常完备,但同样不能掉以轻心,还有很多突发情况是通过演练也发现不了的,因此只有尽可能将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到才行。”想一万不漏万一,大智中做到大细,这已经成了曾曜的职业习惯。

  而回收试验队主管质量的王立武则表示,飞船着陆场的工作模式与发射场存在很大区别,发射场有相关的具体产品,可以对之进行相关的测试、总装检查,而着陆场则只有依靠编写相关的处置程序、实施细则以及应急预案来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扎实开展“双想”工作来进一步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

  方案细化无止境

  “此时应该对操作的全过程进行摄录,为后续总结留好依据。”

  “这个地方还应该补充上‘进舱操作人员必须穿上软底防静电鞋和防静电服。”

  在神舟九号回收试验队的集体讨论会上,全体回收试验队员们集思广益,为回收组织实施计划的细化、全面,展开深入讨论。

  “类似这样的集体讨论,我们一直都在开展,大家不分先后顺序,均可以畅所欲言,都是为了将相关回收实施方案的流程更加合理、更便于操作和执行。”曾曜告诉记者。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加强着陆场营救航天员和返回舱处置操作程序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回收试验队对返回舱着陆现场处置程序进行了流程优化,将开舱门时间提前了10分钟,为航天员尽早出舱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回收试验队针对返回舱处置的流程和操作步骤全部梳理了一遍,每一项操作项目均明确了操作岗位、配套工具、操作步骤、确认要求。此外,针对操作相对复杂的项目,本次任务专门还配有图示说明。

  扎实演练增加回收成功砝码

  执行回收任务的车队到达指定集合地点停下后,一拨人登上直升机、另一拨人则继续乘车前行,空中分队与地面分队兵分两路共同奔赴演练场地,将神九返回舱的回收全过程按相关流程要求“真刀真枪”地模拟一遍。

  这是记者跟随回收试验队参加着陆场系统综合演练的场景。

  在演练现场,记者看到,回收试验队员们个个技艺娴熟,这从他们从容不迫的动作就可以看出来。而整个演练过程也是一环扣一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恭迎“巡天使者”的“平安大道”已经铺就完毕。

  “在着陆场工作期间,我们一共进行了7次全区综合演练,同时还进行了多次系统演练和专项演练,每次演练都需要大半天时间,来回行程数百公里。”神舟九号飞船副总设计师、回收试验队技术负责人高树义对记者表示。

  “这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好相关预案工作的过程,因为只有通过开展实战演练,才能真正检验我们准备工作是否还存在不足,提高各个岗位之间的协同配合默契度,将问题和隐患消除在源头上,增加成功回收的砝码。”

  回收试验队的“神秘砍刀”

  砍刀,这个似乎与飞船回收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却可能在回收任务起着重要作用。

  到底是怎么回事?

  “按设计要求,飞船返回舱头顶上的降落伞,应在舱体落地的瞬间自动切割脱开,让返回舱安然落地。但是,如果降落伞没有自动脱开,降落伞就会借助风势拖着返回舱跑,一旦造成返回舱翻滚摇摆,舱内航天员就会被波及而产生危险,因此必须迅速砍断伞绳。这时,应急用的砍刀就会派上用场了。”高树义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记者看到,这把一尺多长的砍刀非常锋利,黑色的刀套一侧有便携肩带,挎在肩上比较方便。据了解,回收试验队这种刀共配备了5把,1架搜索飞机上准备了2把,同时地面搜索车中还有3把,都掌握在参加执行任务的试验队队员的手中。他们为此都受过专门训练,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直升机会把“大刀手”快速地送到飞船行进前方,等待砍伞绳,阻止返回舱不听使唤地在草原上“运动”。

  尽管历次的飞船回收任务,砍刀都没用上过,怀揣大刀的“大刀手”们也从没机会“秀刀法”,但他们每个人都深知大刀的重要性。

  “我隔三差五就要检查一下砍刀的状况,看看是否足够锋利,以便随时准备应对飞船着陆后发生的突发情况。”回收试验队回收技术负责人唐明章告诉记者。

  据了解,去年神八采取的是自动脱伞模式,而此次为了进一步增加航天员的安全系数, 神九在神八使用的自动脱伞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航天员手动脱伞模式。而让航天员能够进行手动脱伞,主要是怕出现返回舱防热大底没有抛开,高度感应器出现误操作,从而提前下达脱伞指令,使返回舱还未落地就脱伞。

  而高树义介绍说,如果看到返回舱落地时降落伞已脱掉,他们心里的一块石头也就落地了,因为那意味着航天员安然无恙地平安归来,配备的“宝刀”自然也就用不上了。

  “元老“坐镇 成功可待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这句话的意思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老将对一个团队来讲是不可或缺的。

  而在神舟九号飞船回收试验队,同样也有几位资历老、回收工作经验丰富的元老级人物。他们用精益求精的工作确保了历次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回收任务的圆满成功,同时也亲眼见证了神舟系列飞船的回收历程。

  回收试验队负责伽马源处置的孙洪谦从神舟三号飞船开始就连续参加神舟飞船的回收任务。

  他身兼的任务可谓非常重要——当返回舱平稳着陆后,依然存在危险:返回舱底部的伽玛源发射伽玛射线对人体存在危害,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将之堵住。而遮挡伽玛源的工作,就要看孙洪谦的身手了。

  “孙老师封堵伽马源的技术非常娴熟,往往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将伽马源封堵好。”回收试验队队员唐明章评价道。

  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如今,这位神舟飞船回收工作的“七朝元老”那饱经沧桑的脸上多了几分岁月留下的痕迹。但穿透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记者仍能读出,这位见过“大场面”的老将仍旧精神矍铄、老而弥坚,对做好本职工作充满了信心。

  与孙洪谦一样,回收试验队负责火工品处置的屠京华也是神舟飞船回收任务的“元老级”人物。

  “从神一到神九,我只有神四、神六、神八没有参加过回收任务,其余均未缺席过,来四子王旗这么多次后,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屠京华笑着对记者说。

  至今,屠京华仍旧记得,在神三回收时,为了给返回舱底部的伽马源扣上防护盖,他和孙洪谦两人硬是用手在地上刨了一个不小的坑。多次共同处置返回舱的经历,也让两位“元老”成为了“最佳拍档”。

  而同样是参与神舟系列飞船回收任务“老资格”的于尧炳和韩东在此次回收任务中仍旧负责收伞指导。

  “虽然对本职工作已经是轻车熟路,但仍旧不敢有丝毫怠慢。”于尧炳表示。

  据于尧炳介绍,他和韩东在飞船返回的当天,会提前一个多小时到飞船的理论落点附近做好准备工作,确保飞船平安返回。

  的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几位‘元老’的带动下,初次参加飞船回收任务的年轻一代航天人在此次神九回收任务也都表现非常出色,进步非常快。”曾曜表示。

  “只要神舟九号飞船能够平安着陆,航天员健康出舱,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能够不断取得新突破,我们愿意为之付出,不管有多苦、有多累。”孙洪谦的话道出了回收试验队全体成员的心声。(李冠礁)

【打印】 【关闭】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