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中国首名女航天员送入太空,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成功穿舱进入天宫一号。
连日来,全世界各大媒体目光齐聚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聚焦中国航天。
多个“首次”的里程碑意义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BBC)指出,这次神舟九号发射,代表中国航天史的多个“首次突破”,包括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首次实施手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首次有女航天员飞行、首次实现十余日载人飞行等。
法新社表示,此次飞天任务将持续13天。在此期间,乘组人员将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并执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这是一次技术要求较高的操作,在高速运行中使两个航天器形成组合体。中国去年11月完成了类似的交会对接任务,不过那次任务是自动完成的,是从地球上遥控进行的。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中国太空项目专家琼·约翰逊·弗里兹说,这次任务“表明中国致力于其长期的人类太空飞行计划”。她说,这次任务的成功“表明中国已具备建立未来永久空间站的技术能力”。
美国航天政策分析员马西娅·史密斯认为,神九发射对中国航天发展意义深远。分析员指出,“尽管相比国际空间站甚至美国和俄罗斯的首个太空站,天宫一号还不算太大,但它却是中国在空间站领域长期探索的开始。”
墨西哥《太空》杂志则从技术层面分析称,中国此次载人交会对接特别令人兴奋的应该是航天员手控对接技术。航天员在舱内的操作会被航天环境特别是光线干扰。“手控方式对航天员的体力要求很大。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中国不会冒险一试。由此可见,对接过程应该已经训练得比较有把握,让人期待。”
女航天员成焦点
在神舟九号发射之前,首位女航天员也引起了外媒的高度关注。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网站刊载的《中国准备发射,任命女航天员》一文引用中国俗语“妇女能顶半边天”评价了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文章说,一切进展顺利,中国将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实现手控交会对接的国家,这些努力表明了中国始终致力于成为独立掌握空间技术的航天强国。
《俄罗斯报》将刘洋称为“中国的捷列什科娃”。苏联的捷列什科娃是世界首名女航天员。
日本时事通讯社将报道标题“首次搭载女航天员”放在显著的位置,转载了中国媒体有关中国两名女性航天员的身份的报道,显示出对女性航天员的关注。
报道称,中国女航天员将给世界女性航天员大家族中再添一名新成员!文章甚至分析称,相比男性航天员,女性航天员的忍耐力更强,心也更细,完全可以担当大任。
羡慕中国航天长期规划
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中国项目部主任顾克冈博士分析,神九任务将是中国为最终打造空间站而勾勒的太空探索蓝图的“中间步骤”。他估计,中国还需10年左右时间建设完成空间站。
美联社指出,中国将送3名航天员到空间生活和工作一个星期。这是中国朝着成为拥有绕地球轨道飞行的永久空间站迈出的重大一步。成功对接,入驻天宫,将为诸如送人上月球这样的更为雄心勃勃的项目铺平道路,同时也可将中国的国际威望提升到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匹配的高度。
美国著名航天政策专家约翰·劳格斯顿认为,中国已经将在2020年组装空间站确立为国家目标。在她看来,这体现了中国航天是以适中的、可持续的速度发展,而不是以过高过快的速度发展。当一个特定的里程碑事件出现时,她认为这更多是代表着技术准备就绪和根据时间节点对计划的实施,而非是太空“竞赛”的企图。
美国《航空周刊》今年年初载文指出,去年中国进行19次太空发射,为其空间站进行关键技术测试。这次中方高调发射神舟九号飞船,旨在宣示其航天大国地位的崛起。
法新社表示,中国将航天计划视作其全球地位、日益增强的技术能力,当前计划的目的是使中国具有一个空间站,就像和平号轨道站和国际空间站一样。
美国太空政策分析师史密斯说,和美国“忽冷忽热”的态度不同,中国一旦决定实行某件事,就会制订一个长期的计划并坚持实现下去。她说:“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分析人士称,中国的航天计划代表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