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任务进展 深度报道 任务图集 专题视频 航天人物 社会责任 社会关注 科普解读 任务全记录 在线访谈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 科普解读
五味杂陈的第一次——苏美航天员的首次入驻空间站之旅
来源 : 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 2012年06月19日
  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我国航天员首次入驻空间实验室,这意味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自1971年苏联航天员入驻空间站开始,人类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探索之路。

  苏联悲喜交加

  1971年4月19日,苏联用质子号运载火箭将世界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送入距离地面200千米~222千米高的太空轨道。

  同年6月6日,航天员杜勃洛夫斯基、伏尔科夫和帕察耶夫搭载联盟11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他们3人肩负着完成人类首次进入空间站的重任。在此之前,联盟10号飞船试图与礼炮1号对接,但因故障未能打开舱门,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经过6个小时的轨道机动,联盟11号飞船进入了与礼炮1号空间站相同的轨道。6月7日,两个航天器在相距150米的距离时开始手动控制进行对接。在完成压力调节、密封检漏等一系列测试后,航天员成功打开了通往礼炮1号的舱门,漂进了世界第一座空间站内,迈出了人类航天史上的重要一步。

  由于是首次从窄小的飞船进入到宽敞的空间站内,3名航天员都马上感到豁然开朗。指令长杜勃洛夫斯基兴奋地说:“空间站真大,简直一眼看不到边。”

  进入礼炮1号空间站后,航天员首先调节了舱内的环境,开始了适应性工作。6月8和9日,他们操纵礼炮1号与联盟11号的组合体进行了多次较大的轨道机动,一度把组合体的轨道升高到259千米~282千米。

  从6月10日起,这3名航天员开始按计划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工作,它包括分析航天员血样,测试空间站内的辐射剂量,实施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实验,用γ射线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用相机拍摄地球,开展植物在失重条件下生长的实验和一些医学实验。

  6月19日,杜勃洛夫斯基、伏尔科夫和帕察耶夫利用猎户座望远镜进行了恒星观测,还研究了无线电信号的衰减,并对地球和地球天气现象进行了观测。

  6月23日,他们打破了联盟9号飞船飞行18天这一当时载人航天最长的飞行世界纪录。

  6月29日下午9点,3名航天员乘联盟11号飞船与礼炮1号空间站分离准备返回地面,但杜勃洛夫斯基、伏尔科夫和帕察耶夫都未穿舱内航天服,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在飞船离开空间站后的4个多小时过程中,他们一直都保持同地面的联系。6月30日1点35分,飞船按程序启动制动火箭。在再入大气层前,返回舱和轨道舱进行分离,但在连接这2个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调节阀门被震开了,对返回舱的密封性造成了破坏,返回舱内的空气很快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致使没有穿航天服的3名航天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尽管返回程序都正常,返回舱也在降落伞的减速下安然着陆。但当人们打开舱门准备欢迎英雄归来时,看到的却是已经遇难的3名航天员。

  这次事故的原因是飞船设计不合理,返回舱拥挤,只有脱掉臃肿的舱内航天服才能坐下。当时联盟号飞船返回程序就明确规定,航天员在返回前必须脱掉航天服。对此设计和程序,不少科学家当时就反对,但航天部门的领导不接受正确意见。

  事故发生后,苏联撤掉了航天负责人卡马宁将军的职位,并推迟了空间站的使用计划,礼炮1号此后再无人进入。不得已,在礼炮1号升空175天后,飞控中心忍痛发出降轨指令,将其退回到太平洋上空烧毁。而且,联盟号飞船也中断达2年3个月的飞行,以改进其安全性能,并将乘员从3人减为2人,还增加了1套生命保障设备,规定在上升、返回段必须穿上舱内航天服。

  美国因祸得福

  1973年5月14日,美国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其首座空间站“天空实验室”送入435千米高的地球轨道。然而这次发射并不顺利。

  发射63秒后,天空实验室处于最大气动压力时,其轨道工作舱涂有防热层的微流星防护罩提前打开了,且被强大的高速气流撕毁,并带走一块翼形太阳能电池板,剩下的一块又被防护罩碎片缠住而无法打开。结果天空实验室丧失了一半的电力,也失去了对太阳辐射的防护能力,造成舱内温度升高至55℃左右。 

  这些故障将影响计划中的航天员进入天空实验室工作,也严重威胁空间站的安全。

  为此,美国宇航局被迫推迟首批进入天空实验室的航天员的上天时间,并赶制了一顶6.1平方米的敷铝尼龙“遮阳伞”。

  天空实验室的2副太阳能电池板,1副被拉掉,另1副则被碎片、螺栓或金属条之类的物体卡住。为了排除这些故障,马歇尔航天中心的工程师设计了一种能从3米以外的地方巧妙处理这些碎片的工具。

  1973年5月25日。美国用土星-1B火箭将载有第一批航天员的阿波罗号飞船送到天空实验室。第一批进入天空实验室的航天员包括康拉德、克尔温和韦茨3人。

  经过8个小时的飞行,飞船开始接近天空实验室。对接完成后,航天员打开飞船的出舱门修理太阳能电池板。克尔温抓住韦茨的双腿,韦茨从打开的舱口探出身子,试图用卡杆将卡住物挑开,但没有成功。随后,他们尝试了几种方法,也都没有成功。最后,航天员出舱拆去对接探头的一部分,再次尝试终于取得了成功。

  第二天,航天员开始为天空实验室遮阳。这项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虽然遮阳伞没有完全张开,但也明显起到了降温作用。此后的几天,他们一方面进行了一些计划中的工作,另一方面研究太阳能电池板的修理问题。

  6月7日,航天员在舱外工作了3个多小时。他们先装了1根长7.7米的直杆,一端连在望远镜支架上,康拉德身上绑上一根安全带,爬到太阳能电池板附近,把电缆剪钳口对准卡住的碎片,克尔温则使劲拉操纵绳索。最后,终于使这个太阳能电池板伸了出去。

  在排除天空实验室的几大故障后,这一价值连城的空间站转危为安,美国宇航局一片欢腾。

  尼克松总统特地发来贺电。他说:“我代表美国人民对你们成功修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空间站表示祝贺和赞赏。在你们离开地球的2个星期里,你们完成了比你们临行前的誓言:我们要修理好所有的东西,还要多的工作。”

  首批进入天空实验室的航天员在站上进行了一些科学活动:用阿波罗天文望远镜对太阳进行了82小时的观测,回收了望远镜中的胶卷盒,拍摄了10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地球照片,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医学实验。此外,他们也对空间站上的生活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进行了全面考察。这些研究表明,航天员完全可以在太空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更长的时间。

  经过28天的轨道飞行之后,康拉德、克尔温和韦茨于1973年6月22日返回地面。(庞之浩)

  
【打印】 【关闭】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