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届·回顾  >   嫦娥二号任务回顾 >“嫦娥”112小时奔月记

“嫦娥”112小时奔月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0-10-08

“星箭成功分离意味着第一场战役取得了圆满成功,今天就是第二场决战,大家必须慎之又慎,全力以赴,确保任务圆满完成。”10月6日,嫦娥二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前1个小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给正在飞行控制中心执行任务的五院卫星试验队队员鼓劲。

1个多小时后,卫星制动成功,飞控中心一号指挥大厅传来阵阵掌声。整个制动过程虽然只有短短不到33分钟的时间,但在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至第一次近月制动的112个小时里,航天人一次次用实际行动为这次制动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轨道修正“一蹴而就”

10月2日中午12点25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和五院卫星试验队队员的精心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首次地月转移轨道中途修正。

相比嫦娥一号卫星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再经过多次调整进入奔月轨道,嫦娥二号卫星采用直接进入奔月轨道的发射方式,大大缩短了卫星中途飞行时间。

“相比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二号卫星将在距月面100公里处进行制动,飞行速度更快,轨道更低,制动量更大,同时月球不均匀重力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也相应增大,这大大提高了对卫星制动控制精度的要求。”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黄江川说,能否精确实施轨道修正,是确保嫦娥二号卫星准确抵达目标环月轨道的重要控制程序。

经过认真计算、反复复核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设程序向卫星注入控制参数,启动卫星上的490牛顿发动机,顺利实施了首次中途轨道修正,为其顺利到达近月点奠定了坚实基础。按计划,卫星后续还将进行几次中途轨道修正。然而,就在大家都在翘首等待时,自信的航天人却让大家“白等”了。

10月3日和5日,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连续传来消息,由于首次中途轨道修正满足入轨精度要求,嫦娥二号卫星原计划需进行的两次中途轨道修正都被取消,“奔月嫦娥”即将开始“环月之旅”。

“真是出乎意料!”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守候多时的媒体记者们顿时发出一阵感叹。“卫星的运行状况与预期设计吻合,一切都在按既定计划进行”,“取消中途修正,这很正常”……卫星试验队队员们看似平淡的话语,让“期望发现新大陆”的记者有些失望,但“正常”、“按计划”这些词却正是严谨的航天人最爱听的。

据嫦娥二号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介绍,卫星在10月2日进行首次中途轨道修正后,已经满足到达近月制动点的精度要求,原计划于此后进行的两次中途修正不再进行,卫星将节约部分燃料,为在环月轨道上执行绕月探测任务提供更多动力支持。

天上卫星“忙”地面测控“准”

“明天卫星就要开始进行科学试验,过不了多久就能看到传回来的照片。”10月1日晚,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升空的喜讯中时,卫星副总指挥太萍告诉记者,火箭的任务完成了,卫星就得开始“忙碌”了。

10月2日,卫星进行了两次太阳翼监视相机对地成像试验;10月2日~6日,卫星成功进行了紫外导航试验,对月、对地多次成像。这些试验结束后,嫦娥二号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第一时间组织实施了图像数据下传。

在这些试验中,10月3日实施的首次X频段测控试验,则更加引人注目。X频段深空探测技术是嫦娥二号卫星六大创新突破之一,卫星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介绍说,利用X频段测控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卫星轨道测量精度,还有利于实现星载测控设备的小型化,降低设备功耗,在方便航天器的设计和研制的同时,能传输更高码速率的信息。

为嫦娥二号卫星提供X频段测控子系统的五院西安分院有关领导表示,X频段测控子系统是嫦娥二号卫星进行深空探测试验验证的有益尝试,在测控灵敏度、测角技术、测距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可以大幅提升测控的精准度。此外,该院研发的数据传输系统可以让“天地对话”更顺畅,测控天线可以让卫星的通讯更有效。

倘若地面测控精准、信息传输顺畅,卫星携带的有效载荷自然能更好地帮助“嫦娥二号”完成一系列的科学探测任务。

10月4日晚,卫星在奔月途中需要提前打开的仪器——γ射线谱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已经全部顺利开机,开始进行地月空间探测。10月5日早晨,卫星向地面传回了首批容量约为1.6G的科学数据。10月6日早上,地面又“一字不落”地接收到了第二批科学数据。(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