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届·回顾  >   嫦娥三号任务回顾 >中国探月 十年有成

中国探月 十年有成

     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3-12-17

“嫦娥”轻舒臂弯,“玉兔”轻盈而出,在广袤月球上留下足迹……

中国古老神话传说中的这一幕,在今天成为现实。

在结束38万公里的奔月之旅后,嫦娥三号探测器终于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成功释放玉兔号月球车对月表进行巡视勘察和科学探测。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身披五星红旗”的嫦娥飞赴月球并留下中国足迹——中国航天人,让一个美丽的中国梦照进现实。

工程立项 进军月球

2004年1月,继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后,国务院正式批准探月工程立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出任工程总设计师。

考虑到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综合国力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工程分“绕、落、回”三步实施:探月工程一期实现环月探测;探月工程二期实现月面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勘察;探月工程三期实现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作为工程实施的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卫星、探测器系统和运载火箭系统的研制任务。

其实早在1962年,我国科学家就开始对美国、前苏联的月球探测器进行研究。上世纪90年代前后,集团公司开始针对月球探测任务,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跟踪研究、概念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

2000年1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指出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中国开始向国际发出了进军深空的信号。

婵娟从此不寂寞,广寒期盼故乡人。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中国的航天人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在太空中筑起一座新的丰碑。

探月路险 嫦娥不惧

包括这次嫦娥三号任务在内,世界上已进行了百余次月球探测活动,成功率刚过50%,探月路之艰险可见一斑。

中国分别在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卫星、2010年10月发射嫦娥二号卫星、2013年12月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皆取得圆满成功。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在完成既定任务目标后,准确受控撞月,“热烈拥吻月亮女神”,为我国探月工程一期画上圆满句号。

“我要给嫦娥一号卫星打100分!”来自五院、时任探月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叶培建自豪地说出这句话,昭示着中国在世界探月领域异军突起的开始。

嫦娥一号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后,在轨工作17个月,创造中国航天器史上多个第一的记录:第一个进入月球轨道的航天器;第一次使用紫外敏感器进行姿态确定的航天器;第一次实现远程测控通信的航天器、传回我国第一张月面图片的航天器……

2008年10月,嫦娥一号成功飞天一周年的日子里,国务院正式批准嫦娥二号任务立项。

嫦娥二号作为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在嫦娥一号任务圆满完成后,该卫星被纳入探月二期工程,为落月和巡视探测进行先期技术验证,扮演“探路者”的角色。

因为比嫦娥一号重了100多公斤,我国选择长征三号丙火箭发射嫦娥二号,该火箭捆绑了两个助推器,推力比无助推的长三甲大,又比有四个助推的长三乙“节俭”,可谓“既稳妥又经济”。

嫦娥二号任务是世界上第108次无人月球探测任务,不仅完成了既定任务目标,还开展了多项拓展任务,收获累累硕果——

在国际上首次获取了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立体影像,获得了嫦娥三号月球着陆区——虹湾地区米级高精度图像;

完成了在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探测,是国际上首次从月球轨道飞往L2点,开展探测的航天器;实现了对距地球700万公里的图塔蒂斯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该小行星的近距离光学成像,使中国成为世界第四个探测小行星的国家……

目前距离地球已超过6000万公里的嫦娥“二姑娘”,已成为环绕太阳飞行的人造卫星,飞天之旅还未结束。

创举不断 回应质疑

重复美苏40年前已经完成过的事情是否值得?国内外存在着对中国探月工程的种种质疑声。

和美苏经过20多次试验才实现月面软着陆相比,中国只用了三次就实现了这一目标,避免了前者曾经的许多失误和走过的弯路。而且,嫦娥三号上使用了世界先进的变推力发动机等航天技术,这些技术都开了中国航天先河。

此外,玉兔号月球车上携带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和测月雷达,也都是世界月球探测史上的突破。

美苏40年前的技术与上述“高精尖”比,不可相提并论。可以说,中国探月工程并非形象工程、“只为到月球一游”,而是验证各项航天新技术,为向更远的深空进军打下基础,同时对月球的各项研究也将拉动我国科技工业整体进步。

德意志广播电台评论说,“中国在很多太空技术上已经领先,已经是三个航天大国之一。”法新社也称:“嫦娥三号任务是人类探测器时隔近40年后首次在月球上活动,北京暂时在某些领域将莫斯科和华盛顿甩在身后。”

中国探月的脚步还在继续。现在,我们开始期待未来嫦娥登月、并带着来自月球的“美好礼物”月壤安全回家的那一刻。(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