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探月  >   欧洲 >“欧洲第一击”再掀探月潮

“欧洲第一击”再掀探月潮

     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时间:2013-11-28

欧洲航天局2006年9月3日宣布,格林尼治时间5时42分22秒(北京时间13时42分22秒),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按预定计划击中月球表面,为它长达三年的探月之旅划上美妙的休止符,这次撞击被视为“欧洲第一击”,但同时奏响了人类新一轮探月高潮。

“智能1号”于2003年9月升空,造价约1.4亿美元。该探测器在地面控制下,在其使命的最后一刻对月球实施撞击,是为了让地面的天文观测网络观测到撞击月球表面扬起的尘埃物质,供科学家们分析月球的起源,从而为它的探月使命添上最后一道科学成果。

“智能1号”位于德国的控制中心里的欧洲航天局科学家科斯切尼说,“我们突然失去了来自探测器的信号”,这表明这个来自人类的“天使”在月球上香消玉殒。

高速撞击在月球表面形成一个方圆5米至10米的坑,扬起高达十多公里的尘埃。地球背面的观测者可以利用大功力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撞击扬起的月球尘埃和其他物质。欧洲航天局在撞击不久后宣布,位于美国夏威夷莫纳克亚死火山山顶上的天文望远镜抓拍到了此次撞击的闪光,这是“智能1号”残余燃料在高速撞击时瞬间燃烧发出的光。具体情形截至发稿时尚未有详细消息,但据欧洲航天局3日发布的新闻公报:“今天一大早,一小片闪光照亮了月球表面,‘智能1号’准确地击中预定区域。”据测算,撞击点位于月球南纬34.4度、西经46.2度。

欧洲航天局“智能1号”项目科学家福万认为,探测器所获取的数据是一笔“巨大财富”,可供科学家分析几个月甚至数年。他说,在月球探测重新激起世界各国兴趣之际,“智能1号”的探测成果,将为人类继上世纪60年代后美苏探月高潮后的又一次探月高潮“做出宝贵的贡献”。

“智能一号”发回的月球图片

突发故障险些提前撞击

欧洲时间9月1日下午,“智能1号”出人意料地进入安全模式,探测器的绝大多数功能和有效载荷运转发生暂停,面临着失控提前坠毁月球表面的可能。

安全模式通常是因为主要参数超出了预计范围所致,或探测器上的计算机的存储器或中央处理器发生故障。欧洲航天局飞行器控制中心主控室的控制人员进行了6小时的紧张故障修复工作。当天晚些时候,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卡米诺满怀欣喜地报告,飞行器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让地面控制中心得以在它飞行使命的最后时刻继续操控它按预定的计划飞行,直到在事先计划的时间和地点与月球撞击。

惊鸿一击完成漫漫历程

在“智能1号”生命的最后一天,依然继续忙于向地球传输图像的职责。科学家和飞行控制中心人员检测了飞行器的用于控制其飞行方向的星象跟踪仪,在飞行器不断接近崎岖不平的月球表面过程中,星象跟踪仪继续拍摄着月球的图片。

欧洲航天局工程师将撞月地点选择在靠近月球的左侧,即明暗分界线附近靠近黑暗的一边,以便于地球观测。

格林尼治时间3日5时42分22秒,“智能1号”撞上有“完美之湖”之称的环形火山岩坑,速度约为2公里/每秒,那一刻它与月球表面的夹角仅有很小的1度,可谓是一次温柔的“亲密接触”。据英国《泰晤士报》说,这次撞击过程预计把月球表面尘埃送至约19公里高空。这些尘埃被地面反射的太阳光照亮,让地面的科学家通过观测尘埃的成分,为分析月球的起源提供科学证据。如果这些尘埃能够飞到离月球表面20米的高度,太阳光将直接照射到它们。这样,天文爱好者可以通过小型望远镜、甚至肉眼观察到阴暗月球表面的尘埃亮点。

后有来者开启探月高潮

“智能1号”将是一系列国家———尤其是中国(嫦娥1号,计划2007年发射升空)、印度(Chandrayaan1号,预计2008年发射)、日本(月之女神,也计划在2007年发射)以及美国(月球探测器,计划2009年两次撞击月球南极印证是否存在水)———未来探月飞行器的先驱。欧洲航天局不仅邀请了许多未来登月计划的科学小组参与观测“智能1号”的撞击,而且计划将他们的经验与这些有探月计划的国家同行分享,譬如美国正在进行的传感卫星(拉克鲁斯)探月计划。

“拉克鲁斯”是一个小型的“中等有效载荷”卫星,计划2008年10月载着美国宇航局的“月球探测器”升空。“拉克鲁斯”由监控飞船和顶端火箭组成,当飞船靠近月球南极时,顶端火箭脱落撞击月面,监控飞船携带的传感器穿越撞击扬起的月球物质云层,以期发现月球上冰和其他化合物的迹象。美国宇航局负责“拉克鲁斯”项目的科学家戴安娜·伍登说:“‘智能1号’的撞击是一次重要的先行实验,它极大地激励了我的事业。”伍登现在夏威夷利用美国宇航局的红外线望远镜观测“智能1号”的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