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才、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构成的科技创新链条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障。然而,在我国的科技创新链条中,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关卡,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理顺各项影响科研人员创新的瓶颈问题,使科技创新各主体、各环节、各方面形成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的格局。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出台的科技新政不少,但执行落地尚有差距。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这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此前,科技部和相关部门一起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七项行动,一定程度促进了科研管理体系的优化。七项行动聚焦科研管理中表格多、报销繁、牌子乱、检查多、数据孤岛等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清理并固化成制度成果,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政策落地。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消除妨碍、束缚科研人员手脚和精力的不合理制度,大力简除烦苛,让科研人员能够集中精力投身科研攻关、创新突破中,这是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
航天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在政策出台后,航天企业应该成为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价值转化的直接推动者,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除此之外,优化科研生态也是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创造保护创新、保护产权的生态环境。要抓紧重新修改专利法,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大幅提高专利侵权惩罚和赔偿力度。政府还需要引导各类创新主体继续加强基础研究、优化科研生态,更好地把法律、政策应用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真正解决科技人员所需。
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我国自主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有关部门应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活力,让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好地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任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