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报社的第三个春天,我有幸拿到了通往人民大会堂的记者证,跟随来自航天领域的17名政协委员,首次以一名记录者的身份,踏上那个全国最雄伟的广场,迈进那座全国最庄严的殿堂。
跟随航天人的视角观察世界,并通过世人的瞳孔回望航天,这真是一场新奇又美妙的体验。
掌声为中国航天响起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嫦娥四号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
现场听到“嫦娥四号”从李克强总理口中读出,第一次“上会”的我有点没反应过来,反应过来后先是激动,随后思绪就被拽回两个月甚至半年多前在一线报道嫦娥四号任务的日日夜夜里。
从2018年5月“鹊桥”中继星发射到2018年12月嫦娥四号探测器升空,再到今年年初的落月、两器互拍、月背行走……作为《中国航天报》派出的一线记者,我有幸参与到整个报道过程里。
在一线,我见到了两代“探月人”在探测器着陆月背时激动地攥紧彼此的手;见到了奔月轨道设计师忙到小跑着喝口水然后迅速回到岗位上的样子;见到了这群素日严谨的航天人在胜利日夜晚的焰火中雀跃的身姿。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是“鹊桥”中继星和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抓总单位。五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赵小津当天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坐在人民大会堂聆听报告。“这对航天人而言是非常大的褒奖,五院作为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抓总研制单位,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自豪和激动!”会后,他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
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作了题为《发扬探月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的压轴发言。
他说:“自2004年实施探月工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我们实现了五战五捷。特别是嫦娥四号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成为人类太空探索新的里程碑……”
全场掌声响起,吴伟仁委员的讲话被打断,这在今年的政协委员代表发言中极为罕见。随后,在不到5分钟的演讲中,全场总共响起7次掌声,这更是绝无仅有!
在这个汇聚着全中国近14亿人意志的神圣殿堂里,数次响起的掌声,代表着大家对我国航天成就的认可。
中国人的航天属“大写”
两会在2019农历春节后开启,会上提起航天,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春节期间热映的一部电影——《流浪地球》。人们说,当世界遭遇灾难时,中国人不是选择放弃地球登上诺亚方舟,而是带着地球一同去流浪。
现实中的中国航天人也有这般的情怀,他们爱地球、爱世界,在一切瞄向浩瀚宇宙的重大项目中,他们都想拉上全世界一起干。因为,拥抱浩渺太空的梦想属于全人类。
吴伟仁在两会上说,未来十年左右,中国人有望在月球南极建成月球科研站,这不是中国人独享的月球探索活动,而是要邀请全世界一同参与。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同样体现在国际空间站建设中。我国空间站有望在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也向全世界发出了邀请,呼吁各国积极参与,开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
在坦诚直率的全国两会议事厅里,在中场休息三五成群的交谈中,甚至在餐桌上混合着刀叉交响的闲聊里,中国航天的形象被清晰勾勒:那是一个自立自强又开放包容,抬头探天又低首爱人的“大写”的形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说:“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核心技术上对我国‘卡脖子’,但这并不是问题,‘两弹一星’是最好的例证。在关乎国家存亡的问题上,得益于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百折不挠、‘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精神。”
赵小津也认为:“航天精神谱系需要梳理凝练,需要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加以体现,在全社会加以推广传播。这有助于各行各业从航天精神中汲取力量、取长补短,让航天精神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说:“站在经济学角度,宇航发射服务会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服务出口项目。希望中国航天可以进一步探索,研制出世界最强的火箭发动机,为承担更重大的航天科技工程做好准备。”
全国政协委员、长三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说:“通过来信和现场互动,能够感受到学生们对航天事业有着足够的热情。这些热情需要得到鼓励、支持,甚至需要被进一步激发,这对整个国家乃至人类航天事业都很有意义。”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中国人的航天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赵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