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筑梦航天的“文化之翼”——来自航天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为普及航天文化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19-03-15

2019春节,一部被称为中国太空科幻电影开山之作的《流浪地球》,刷新春节档票房纪录;今年全国两会,梅地亚新闻中心首次将《太空使命》等航天类书籍摆上面向国内外媒体记者的展台;全国政协全体会上,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成为全场唯一收获掌声的发言委员,5分钟演讲响起7次掌声。

“航天热”背后的硬核助推

航天“热”起来了。火热的航天文化软实力离不开航天工业的硬核助推。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忠阳赶在春节档看了《流浪地球》。在他看来,火热的电影诞生于航天工业同样“热”起来的中国,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联。

“去年我国成功实现人类月背首次软着陆,宇航发射次数首次独居世界第一,这些成就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这些活动的效果会很自然地反映到文艺工作领域,带动全民的航天热情。”张忠阳说。

全国政协委员、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经常会收到学生来信。写信的人既有中小学生,也有博士生。应他们的邀请,姜杰还会在密度颇高的发射任务中见缝插针,去学校给学生们来场科普讲座。

“通过来信和现场互动,你能感受到学生们对航天事业有着足够的热情。这些热情需要得到鼓励、支持,甚至需要被进一步激发,这对整个国家乃至人类航天事业都很有意义。”姜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一次讨论会上说。

对航天文化的普及传播不能指望一朝一夕,人类自古便有探索浩瀚宇宙的热情,航天科技工业是其中最集中、直接的体现,同样也是激发全民“航天热”的一枚威力巨大的助推器。

张忠阳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张叫得响的闪亮名片。“人们因为关注航天而了解航天,进而产生对航天事业发展的新期望,长此以往,既能助推《流浪地球》这样的好作品出来,而且对航天人来讲也是一种鼓励。”他说。

传播航天文化需顶层牵引

在国家科技部领导参加的一次联组讨论会上,姜杰和几位航天委员一同提出了一份关于建设国家航天博物馆的建议。他们认为,这是弘扬航天文化、激发航天热情的有效方式。他们希望通过设立国家博物馆,在国家层面展示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航天成就,展示未来探索浩瀚宇宙的中国方案、中国智、中国力量。

建议提出,以国家航天博物馆为平台,收藏国家级航天实物展品,特别是抢救性收藏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具有文物价值的航天历史实物,并以国家级藏品公开展出。同时设立国家级航天数字博物馆和航天科普网站,面向中小学生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加大传播力度,提高航天科普的覆盖性。

写这份建议之前,姜杰和其他航天委员做了份调查。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1976年开馆,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当年出席开幕仪式的福特总统说,这是献给美国建国200周年最完美的礼物。现在,该博物馆每月观众达十万人之多,创美国各博物馆最高纪录。

“我们希望中国的国家航天博物馆可以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前奠基,更有意义。”姜杰在发言中说。

全国政协委员、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同样关注航天文化传播。他认为,需要把各单位的传播主体力量聚合起来。例如,集团公司各研究院大都设立了航天文化单位,这些单位各有特色但又是分散的,如果加以聚力使之形成航天文化体系,必将发挥更大效应。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实现航天梦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需要在国家层面对航天科普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引导,向全社会展示中国航天风采,传播航天文化,激发全民科学热情。”姜杰说。(赵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