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深入报道 媒体聚焦 人物风采 视频日志 现场图片 新闻会客厅 任务路线图
航天科技一院院长:神箭精准发射 未来飞得更好
2011-11-16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院长李洪

  

    中国航天事业几十年卧薪尝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追踪世界航天强国的步伐稳健而快速,但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仅仅追赶还不够,还必须超越,最根本的是要突破和掌握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在手,我们超越世界航天强国的步伐就会更快,我们的运载火箭就会飞的更好。 


  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在我国航天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与前三次载人航天飞行相比,是一次新拓展、新跨越,无论任务性质、规模,还是技术要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按计划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不仅关系到交会对接任务总目标的实现,更直接影响到后续空间站工程的顺利实施,事关载人航天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

  2011年9月29日和11月1日,两枚长征火箭不辱使命,将“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为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拉开了极为完美的序幕。回顾研制历程,特别是面对高强度和高密度宇航发射任务,一院在工程总体和集团公司的有力指挥下,组织各承制单位和研制队伍同心协力、攻坚克难,按要求稳步推进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各项研制准备工作,为最终决战决胜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新火箭经受考验

  “回想起火箭研制的7年和在基地的107天,很是难忘。发射队员夏天进场,回到家已经是冬天了。这支队伍以前都是两三年打一发,从来没有经历过连续作战的考验,也可以说是高密度发射;从技术层面讲,火箭可以说是全新的,是一枚没有经历过首飞试验的火箭,而首飞任务便是发射举国关注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于一院尤其是型号队伍的压力可想而知。”一院院长李洪在谈到此次发射的感受时说,“火箭发射的圆满成功,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使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变强;归功于老一辈航天人为载人航天打下的坚实基础;更归功于研制队伍的顽强拼搏和辛勤工作。”

  李洪说:“在发射场的107天,全体发射试验队员能够自觉履行岗位职责,同时做了大量有突破性的工作,在单点失效分析、拧紧力矩确认等方面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为其他型号树立了典范,也让我十分感动。特别是在长征二号丙发射失利后,现场工作忙而不乱、组织有序、工作有效,型号队伍的载人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交会对接任务中不断地得到提升。”

  一院充分认识到发射任务组织实施的难度,加强了统筹协调,成立了以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保障领导小组为核心的物资保障组、运输保障组、专家组、箭体结构及活门组等四个专项工作组。院领导亲自挂帅深入各承制单位了解和解决困难,确保协调渠道畅通无阻,反映信息准确,处理问题彻底;严格了现场管理制度,坚持各级指挥调度系统深入一线抓质量保进度,各类试验和生产现场严格定岗定位,职责分明;在发射任务期间,一院还成立了任务后方保障协调组,确保与前方步调一致,全力保障和支撑发射场各项工作。

  李洪介绍说,长二F火箭最关键的技术改进点就是采用“摄动+迭代制导”方案,这项技术的作用就是提高入轨精度,在发射“神八”的时候,火箭入轨精度堪称完美主要就是靠这套制导方案。

  此外,针对迭代制导、惯组冗余信息处理技术、控制系统三冗余计算机、助推器氧化剂箱结构设计、“冯·卡门”整流罩设计等新技术,一院组织专家开展独立复核复算工作,有效降低了技术风险。

  新型火箭引领未来

  明年我国将发射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突破有航天员参与的交会对接技术,至此,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第一阶段任务将全部结束。

  李洪说:“未来五年,我国计划完成第二步第二阶段任务,包括使用改进型长二F运载火箭发射两个空间实验室,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在这个阶段,我国无毒无污染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也将投入使用,用于发射货运飞船,从而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届时中国自主建立的空间站将在世界航天领域和国际合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载人航天工程未来的发射任务繁重,我们感到使命光荣的同时,更感觉压力巨大。但一院从来不怕任何压力和困难,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一院已在产品准备、人员队伍、资源保障等各方面做了充足准备。”李洪介绍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25吨级,是长二F运载火箭的3倍,可满足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的发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3吨,可用于货运飞船的发射。现在两型火箭正在初样研制阶段,在不远的将来即可实现首飞。

  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提高我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带动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个人生涯的黄金期恰逢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这一代航天人的幸运。一院抓总研制的运载火箭能承担这一历史使命更让我们感到光荣,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严慎细实、锐意进取,殚精竭虑地提高产品质量,如履薄冰地对待每次发射任务,为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贡献更大力量。”李洪展望未来时动情地说道,“中国航天事业几十年卧薪尝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追踪世界航天强国的步伐稳健而快速,但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仅仅追赶还不够,还必须超越,最根本的是要突破和掌握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在手,我们超越世界航天强国的步伐就会更快,我们的运载火箭就会飞得更好。”(胡卫东 金一山)

  来源:中国航天报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