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深入报道 媒体聚焦 人物风采 视频日志 现场图片 新闻会客厅 任务路线图
航天科技四院院长:载人标准设计 打造“生命之塔”
2011-11-16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院长田维平 

  

  虽然“神舟八号”不载人,但四院仍然按照载人飞行的高标准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交会对接逃逸固体发动机产品在设计、生产、试验各环节中质量全程受控。

  11月1日清晨5时58分7秒,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研制的逃逸固体发动机在火箭发射120秒后点火工作,圆满完成了逃逸塔分离任务,有力保证了火箭发射成功和神舟八号飞船精确入轨。

  11月3日凌晨1时36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四院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量身定做的全套结构密封系统,成功经受了太空复杂环境考验,为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院自主研制的逃逸固体发动机和结构密封系统再次高标准履行使命,有力地保证了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实施,也为圆满完成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院院长田维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切按载人标准设计研制

  本次交会对接任务虽然没有航天员执行太空飞行任务,但是在本次发射“神八”的火箭顶端,大家再次看到了被誉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逃逸塔。

  “我们不仅要有高可靠、高安全的‘神舟’、‘神箭’,还必须要有遇到紧急情况时,确保航天员安全生还的一流的逃逸救生系统,”田维平介绍,“四院研制的逃逸系统固体火箭发动机,具有瞬间产生巨大推力的特点,一旦火箭在发射升空期间出现重大故障,逃逸火箭就会迅速按指令点火,将载有航天员的飞船舱体带离危险区域;若火箭顺利升空,它则按正常指令点火工作,在火箭升空120秒后自行与箭体分离实现抛塔,完成护送使命。”

  “虽然‘神舟八号’不载人,但四院仍然按照载人飞行的高标准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交会对接逃逸固体发动机产品在设计、生产、试验各环节中质量全程受控。”

  田维平说,“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是我们确保“神舟八号”逃逸固体发动机产品质量和按期交付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胜利完成此次任务的关键。”

  提升发动机质量可靠性

  四院对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逃逸固体发动机相应地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工作。

  研制团队对发动机关键部件材料进行了改进,特别是某部件绝热材料使用了新型高性能材料;将远距离点火装置中的电爆管中的电连接插头由两针改为四针结构,结构承压能力更高;将“神舟八号”逃逸主发动机金属壳体圆筒,由此前的板材卷焊成形工艺变成了锻件旋压成形工艺,消除了后壳体中两段圆筒两条纵焊缝,产品可靠性及安全性大大提高;对装药关键工艺进行了改进,成功完成了推进剂药浆混合工艺由卧式向立式混合机的转变,引进了一批高精尖新型数字化设备,特别是高精确度的高能射线探伤仪的使用,成为保证产品质量的利器。

  “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进一步提高了逃逸固体发动机的产品质量、可靠性及安全性,更重要的是为后续载人空间活动进行技术储备和验证,为未来空间探测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事实证明我们的发动机经受住了考验”,田维平如是说。

  续写固体动力技术新传奇

  田维平说,“四院的固体动力技术有力地保证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圆满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奠定了基础,我们的技术也在参与重大任务中得到发展”。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任务规划,我国将开展“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其中至少有一次是载人飞行,四院承担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虽然四院研制的逃逸固体发动机已顺利完成了一次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行试验,四次无人飞行、三次载人飞行以及本次交会对接任务。在后续工作中,四院的全体职工仍要以高标准的工作要求,创造‘高安全、高可靠、高质量’和‘零缺陷’的产品,确保后续飞行任务的成功,让生命之塔真正成为航天员放心大胆巡天的定心丸。”田维平的话语中透着清醒。

  四院“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第三次创业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力做好“宇航系统全应用领域固体发动机产业”的战略决策也明确提出。“深空探测,固体有为”,田维平满怀信心地指出,四院将不断创新,在未来载人航天工程和空间探测活动中续写新的传奇。(宣文)

  来源:中国航天报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