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深入报道 媒体聚焦 人物风采 视频日志 现场图片 新闻会客厅 任务路线图
航天科技六院院长:确保零缺陷 永葆金牌品质
2011-11-16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院长谭永华

   在这次任务中,六院研制交付的近百台火箭发动机,分别推举“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进入到预定轨道,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变轨,交会对接过程所需要的变轨推力,还是组合体轨道维持、姿态控制及修正所需的冲量,都由六院研制的推进系统来完成和实现。

  当“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举世瞩目中实现“惊天一握”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办公大楼报告厅一片沸腾,掌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该院院长谭永华被新华社、陕西省的十多家媒体重重包围,“六院在此次任务中,承担了哪些工作?”“六院是如何确保此次任务成功的?”“围绕载人航天后续任务,六院如何进一步做好工作?”……记者的问题接二连三。

  此刻,谭永华心中除了激动,还有自豪,“在这次任务中,六院研制交付的近百台火箭发动机,分别推举‘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进入到预定轨道,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变轨,交会对接过程所需要的变轨推力,还是组合体轨道维持、姿态控制及修正所需的冲量,都由六院研制的推进系统来完成和实现。”在接受采访时,谭永华如是说。

  确保发动机零缺陷

  谭永华介绍,六院发动机研制团队坚持对数百次试车、百余次飞行中曾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反复的梳理,圆满完成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交付任务。

  为了使运载火箭和“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的发动机零缺陷、高可靠,该院采取了很多加严措施。产品的零部组件全部是优中选优,同时加严了对发动机在各个阶段的检查确认,不仅严格实行三检制,而且每一道关键工序都要求操作员、检验员、工艺员、设计员一一确认把关才放行。

  说到发动机研制过程,谭永华如数家珍:“六院还有一个特别的做法,用于载人工程的发动机在总装前,生产单位都要组织对零组件、工装、指导文件、工作环境乃至人员状态进行全面检查,并召开确保质量动员会,参与装配工作的每位工人、检验、工艺人员也要各自进行岗位状态确认。奔赴发射场、飞控中心的试验队员都必须是参加过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的老兵,经验必须丰富。”

  发动机设计考虑空间站建设

  “通过此次任务的锤炼,六院发动机研制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谭永华介绍,“发动机的研制充分考虑了空间站建设,特别是变轨发动机,瞄准了今后更长的寿命需求,在大部分组件设计中,都考虑了10年、15年甚至更长的寿命需求。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突破推进剂补加技术,六院研制人员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金属膜盒式贮箱,不仅满足了‘天宫一号’长寿命在轨工作要求,并为后期实现空间站推进剂补加做好了技术储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六院研制的“神舟八号”推进舱推进子系统,与之前神舟系列飞船的推进舱推进子系统相比,进行了很多改进。

  比如为满足飞船交会对接段的任务需求,增加了平移发动机,来保证神舟飞船和空间实验室对接机构的准确对中;而且,考虑到在飞船停靠期间,一旦组合体出现危险,为保证神舟飞船能够紧急脱离,飞船推进子系统还装备了具有快速启动能力的反推发动机,为紧急脱离的飞船迅速提供控制动力。通过研制人员大量、反复的验证试验,完成了这些技术改进的“神舟八号”飞船推进系统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复杂最先进的一个空间推进系统。

  液体动力“先行一步领先一路”

  谭永华深知,载人航天后续工程任重道远,作为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六院必须做到“先行一步,领先一路”。

  统筹安排,全面加强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该院将以新一代发动机生产线建设为牵引,以信息化为支撑,分阶段完善现有发动机研制生产区,规划建设发动机研制生产新区。

  持续改进,提高发动机可靠性。该院目前正全面开展现役火箭发动机薄弱环节治理工程,提高和确保发动机产品的质量。在后续“神九”、“神十”任务中,六院对火箭发动机已经采取了多项改进措施。

  提前策划,确保生产有序高效。该院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完善快速反应机制,特别是对技术难点、关键项和短线项目,加强计划和协调。同时,优化工艺,缩短研制周期,努力提升效率。

  自主创新,突破液体动力核心技术。该院瞄准航天动力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着力突破一批液体动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不断拓展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形成系列化,实现航天液体动力技术的整体跨越。

  “全院广大干部职工一定会以更加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以更加饱满昂扬的工作热情,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永续发动机的金牌品质。”谭永华胸有成竹地说。(李云霞)

  来源:中国航天报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