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深入报道 媒体聚焦 人物风采 视频日志 现场图片 新闻会客厅 任务路线图
袁家军:三大关键系统 航天科技典范
2011-11-04
  ——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

  聚焦今年的重大科技事件,中国航天实施的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无疑是全年“科技大戏”中最引人注目的。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航天先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并在太空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全球瞩目,国民振奋。对中国航天人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具有跨越意义的科学实践活动,更是一场重大的“航天战役”。

  对于承担交会对接任务的空间实验室系统、火箭系统、飞船系统三大核心关键系统的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而言,从交会对接这项重大的科技工程中收获了哪些宝贵经验?该项技术的突破将对中国航天未来发展起到哪些积极作用?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宇航业务的副总经理袁家军。

  收获篇:在“重大战役”中实现技术水平与管理经验的跃升

  10月27日傍晚,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晚霞满天。此时距离11月1日“神舟八号”的发射窗口还剩4天时间。指导完下午火箭紧急关机演练的袁家军在返回驻地的路上,对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童旭东叮嘱道:“交会对接才是真正的‘高考’。无论我们做多少次地面试验,都不可能充分模拟天上的情况,一定要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

  国际航天界对中国航天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给予了高度关注。两个8吨多重,以相对地面第一宇宙速度高速飞行的“庞然大物”要在太空中实现精准控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袁家军深知交会对接背后的技术风险。他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交会对接是航天技术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技术之一,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攻克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的又一技术难点。一旦掌握了该项技术,就能为建造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坚实基础。

  而令世界航天界惊叹的是,中国航天首次实施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便是无人对接。相比于有人对接,无人对接更难以掌控,技术要求更高。

  “尽管我们在地面做了大量模拟实验,但是仍然难以真实地模拟太空环境。”袁家军分析道,此次交会对接任务是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组织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可谓是载人航天领域的一次“高密度发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环环相扣。尤其是“神舟八号”任务,火箭要实现“零窗口发射”,发射时间要精确到秒。这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正是由于这项工程的复杂性,作为集团公司主管宇航业务的党组领导,袁家军在领导组织其他型号发射、研制的同时,更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天宫”和“神八”的发射上,他多次在发射场组织“两总”团队拿着“放大镜”,眼睛向内,认真梳理技术细节。

  “我们希望能够在保成功的同时,以交会对接任务为工程管理平台,提高对复杂系统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提升工程可靠性管理办法。譬如我们解决了运载火箭单点失效分析和控制这个长期制约我们的问题,研究摸索了进一步提高发动机固有可靠性的问题,在组织实施交会对接任务中,我们进一步探索规律,提升认识,引导大家做深入思考。这些在系统工程方面积累的重要经验将是我们今后实施更大规模‘航天战役’的宝贵财富。”袁家军表示。

  对于交会对接这项庞大的航天工程而言,“关注细节”是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一直秉承的工作作风。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袁家军把这些经验总结为“七靠”,即靠极端负责来深入细节、靠科学方法来聚焦细节、靠技术功底来放大细节、靠充分试验吃透细节、靠严格的程序和先进的手段来检查细节、靠数据包来量化细节、靠严格管理来控制细节。“只有将影响成败的每一个细节实现量化控制,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打牢成功的坚实基础。”袁家军坦言。

  11月3日凌晨1点36分,当“神八”顺利与“天宫”实施对接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用高质量的工作践行了“尽善尽美”的承诺。打赢一仗,前进一步。袁家军把集团公司在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中承担的三大系统视为航天“质量最高标准、技术最高水平、管理最佳实践”的典范。在这个伟大工程的历练中,航天人收获了重要的工程管理经验和质量管理方法。在袁家军看来,这是比成功更宝贵的财富。

  同时,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在这场“战役”中得以迅速成长。作为团队中的领军人物,尚志、张柏楠、杨宏、刘宇、荆木春……他们用自己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深厚的技术功底,确保了研制、发射全程可控;一支年轻的专业团队迅速成长起来。

  在采访中,袁家军毫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欣赏:“年轻一代的航天人赶上了好时机,能够拥有这么好的平台,能有机会去经历一些风浪,很快便能踩在前辈的肩膀上脱颖而出。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宝贵的工程实践,打造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团队。我们现在正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未来篇:砥砺前行 再攀高峰 加速建设中国空间站

  自1992年中国确定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按照计划稳步推进。为了有效开发太空资源,就需要建设长期在轨的空间站,而空间站需要人员往返运输和货物补给。交会对接技术就是中国建设空间站必须要“跨”过的技术门槛。

  环顾当今国际航天舞台,交会对接是世界航天界公认的技术难题之一,同时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

  “此次中国航天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攻克交会对接技术难题,标志着我们在建设空间站的征程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同时也意味着中国航天已经完全实现了载人航天三大技术的基本突破。这将对未来空间站建设、载人登月等工程的实施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袁家军同时指出,中国航天人依靠自己的科技实力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更是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航天竞技场”,时刻伴以“高风险”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在这个事业里,只有“0”和“100”两个答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多次强调,“有的时候,成功就是差一点失败,失败就是差一点成功”。

  袁家军对此深有体会。8月18日,就在执行“天宫”和“神八”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二丙火箭发射失利。看着饱含多年心血的火箭“受创”,很多航天人连悲伤的时间都没有,就很快投入到了技术“归零”工作中。

  “现在回过头来看,虽然心里很难接受失利的现实。但是通过这次失利,我们从技术、管理、作风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反思,这同时也促使我们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袁家军说。

  袁家军告诉记者,经受“长二丙失利”的考验,中国航天人进一步成熟了,从态度上、作风上、管理上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集中力量解决火箭单点失效问题,做好集智攻关和“归零”工作。18天之后,当中国航天把一份权威完整的事故调查报告呈现出来时,中国航天的高效率和高水平,让世界同行为之震惊。

  “明年,集团公司将执行‘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任务,初步建设有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进而为大规模地建设空间站奠定基础。”袁家军表示,集团公司将一如既往地一步一个脚印,以稳健的步伐推进空间站建设,为中国更有效地开发太空资源、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作出贡献。(黄希/文 宿东/摄)

  来源:中国航天报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