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深入报道 媒体聚焦 人物风采 视频日志 现场图片 新闻会客厅 任务路线图
大幕在戈壁滩上悄然拉开
2011-09-30


  团队写真篇——“属于他们的时代到来了”
  一项伟大工程对于航天的影响而言,不仅是科技水平的提升、技术瓶颈的突破,更重要的是磨练并打造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这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人看到在一线操作的大多是充满青春朝气的年轻人时,曾充满疑虑地询问戚发轫院士:“这么重要的工程,让年轻人挑大梁,你放心吗?”戚发轫回答说:“我当然放心了。因为‘领头雁’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有他们把关,我们放心。”
  的确,像袁家军、尚志、张柏楠、杨宏、刘宇、荆木春、查学雷等载人航天工程相关领域的负责人大多都是从“神舟一号”干到“神舟七号”,他们戏称自己是载人航天工程队伍中“骨灰级”的人物。
  在“两总”们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要求下,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并能独当一面。“在发射场,有很多与专家们面对面学习的机会,这些工程经验比课本知识更宝贵。”采访中,很多第一次到发射场的队员们都有这样的感悟。
  从事载人航天任务多年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来到发射场后,看到许多陌生的年轻面孔,他不禁感慨:“很多人我都不认识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到来了。”
  此次一院、五院、八院参与“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队员平均年龄分别为37岁、34岁、36岁,他们当中80%以上的人员都是第一次到发射场执行任务。能够经历“交会对接任务”的历练,很多年轻人坦言很幸运。
  这些年轻人很多人都是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在发射场坚守几个月的时间,大家都为此付出了超出常人想象的牺牲。
  八院资源舱工艺员汪万桥,到发射场之前已经在北京做了一年半的试验,北京试验结束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发射场。工作踏实的他备受领导好评。每天工作结束后,他会一个人在楼下给女朋友打电话,这是他们沟通的唯一方式。
  在发射场,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为了“天宫一号”,有的队员把婚期一拖再拖;有的队员把孩子交给老人看管,自己却无暇看护;有的队员的妻子怀孕在家,无人照顾……这支年轻的团队继承了航天精神,善打硬仗、顾全大局、奉献拼搏,充满了希望和朝气。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