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深入报道 媒体聚焦 人物风采 视频日志 现场图片 新闻会客厅 任务路线图
资源舱:让“天宫一号”飞得久飞得稳
2011-09-29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即将飞入太空,在宇宙中遨游。“天宫一号”上有两个舱段: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在验证我国未来建设载人空间站方面肩负了巨大任务,也吸引了较多关注,相比之下,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研制生产的资源舱就不是那么夺人眼球了,但是它所起的作用却非同一般。
        如果把“天宫一号”比作天上飞的鸟儿,那么飞行器要像鸟儿那样有力气飞遍千山万水并在空中变换各种飞翔姿势,就得靠资源舱了。负责资源舱总装的副主任设计师孙小珠说,资源舱的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一号”的飞行提供能源保障,并控制飞行姿态,功能与神舟八号飞船的推进舱类似。
        “‘天宫一号’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太阳能电池翼)都在资源舱内,再加上舱内储藏的燃料,这些都将为飞行器提供能量。”孙小珠介绍。最为关键的是,“天宫一号”的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资源舱内。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之间的交会对接步骤是先“交会”再“对接”,即先找到目标,然后靠近,最后完成对接。“天宫一号”上的导航与制导系统就是负责寻找目标,而系统中的控制力矩陀螺就是用来实现对正在寻找目标的“天宫一号”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
        “别看他们一个个都不大,却非常重。”孙小珠透露,每个力矩陀螺也就一个装A4纸的箱子那么大,但重达50多公斤,而舱内安装的设备单个重量一般都小于10公斤。“这些‘家伙’虽然很重,但我们都是以非常高的精度将其安装在舱内。用专业术语来说,每个陀螺的安装精度都达到了4分。”4分即十五分之一度,也就是0.0667度。
        八院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对研制资源舱进行方案论证,2006年底开始初样研制工作。在初样研制阶段,该院依据“天宫一号”资源舱的功能、特性,将其拆解结构热控资源舱和电性资源舱,组织队伍“兵分两路”进行研制。
        这种拆解并非普通物理意义上的把“天宫一号”资源舱拆开,而是出于技术验证方面的考虑,高效完成对资源舱的初样研制。“研制的结构热控资源舱参加力学试验、振动试验、噪声试验等,主要用来验证舱段能不能在上天后经得起力学环境和热环境的考验;而电性资源舱则要参加一系列考验舱内电子设备能否正常有效工作的试验。”孙小珠解释。只有在两个舱的技术验证达标后,才开始进入“天宫一号”资源舱的正样研制阶段。
        有人要问,“天宫一号”的资源舱究竟在哪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除了高精度安装6个沉重的力矩陀螺外,资源舱还成功“减肥”:研制人员在舱段的结构部分用铝—锂合金材料代替传统材料,为舱段成功减重10%以上。
       为什么要减重,其意义何在?以神舟七号飞船作为例,该飞船的推进舱重约700公斤,而“天宫一号”资源舱加满燃料后预计重约1.4吨。“以前飞船就飞几天,中途还会丢掉推进舱。”孙小珠说。“而‘天宫一号’将在轨运行2年,所以燃料必须加足。同时,它在天上一直与资源舱‘不离不弃’。这样一来,减重势在必行。” (中国航天报社记者 陈立)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