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深入报道 媒体聚焦 人物风采 视频日志 现场图片 新闻会客厅 任务路线图
中国加快迈向深空的步伐
2011-09-27
       9月2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于9月27日至30日择机发射。21日,国防科技工业局透露,中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成功从172万公里外深空传回首批科学探测数据。
       在新中国第62个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浩瀚苍穹印下中国人坚实的步伐。
       2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探月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他身边静静立着直径半米的月球仪,球面底色为黑色,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灰色“土坑”。不少“土坑”边都用国旗标记着。大部分是美国国旗和俄罗斯国旗,五星红旗只有零星几处。
       “如果100年后,登月不再遥不可及,美国人和俄罗斯的年轻人很容易找到自己祖先发现的月球陆地。这样的机会对黄皮肤的中国子孙来说是不是小得多?”记者问。
“相对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人毫无疑问是后来者,整体水平落后。但是月球没有国籍,人类和平认识、利用。中国探月工程立足自力更生,也欢迎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希望为认识月球、探测深空尽自己的努力。”
       严俊以科学家特有的严谨,一字一句地答道。这名“首席”浅蓝色衬衣左上侧印着“中国探月”的字样,还有一轮弯月的图形,月弯中是两枚深深的脚印。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再到预计2013年前后发射的嫦娥三号,‘嫦娥’姐妹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接力。对手可能遥遥在前,但是她们一个比一个坚定,一棒比一棒跑得精彩。”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刘东奎说。
       嫦娥奔月,是中国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美丽爱情传说,寄托着炎黄子孙对奔月绵绵已久的向往。把梦想变为现实的中国探月工程科学家们,就用嫦娥来命名月球探测卫星。
嫦娥一号是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这位“大姐”的任务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二姐”嫦娥二号原本是“大姐”的备份星,经过适应性改造,成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即“小妹”嫦娥三号的探路者。为嫦娥三号任务开展先行性实验,提升月球探测能力;深化月球科学探测任务,提高探测精度;特别是对嫦娥三号任务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小妹”嫦娥三号,肩负着中国探测器首次实现地外天体着陆的重要使命(着陆器和巡视器月面软着陆),并将在月球进行大量试验验证工作。
          嫦娥一号2007年10月发射升空,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3月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二姐”更加“神勇”。虽然设计寿命仅有半年,但2010年10月成功发射后,不仅获取了世界上覆盖最全、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图,而且成功传回嫦娥三号备选着陆区虹湾分辨率优于1.5米的图像,完成工程设定科学目标。今年4月起,她超额完成任务,完美通过相关拓展试验。在月球背面、内侧不可视的情况下,用主发动机降轨,验证自动控制系统、导航控制系统与主发动机之间的协同能力。
目前,嫦娥二号正在距离地球约170万公里处与拉格朗日L2点“共舞”。她所承载的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等有效载荷正犹如“太空神探”,探寻深空奥秘。
      “嫦娥二号实现了几个第一:一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月球轨道出发飞往日地拉格朗日点;二是在深空导航与测控通信方面,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飞行从40万公里到170万公里的跨越;三是首次实现中国航天活动一次发射进行多目标、多任务探测。”刘东奎说。
       探月工程后续任务工作更为繁重,任务更加艰巨。
      “嫦娥三号正处于初样研制阶段,大量试验验证工作正在进行,预计2013年前后发射。探月三期工程已经全面展开,将实现采样返回,技术难度更大。”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说。
于登云表示,尽管起步晚困难重重,他对中航天事业和探月工程仍充满信心。
       “信心主要来源两点,一是举国体制下百姓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支持;二是我们有一支创新进取,充满朝气的团队。”于登云说,无论是在“天宫一号”的发射场,还是在嫦娥二号各大系统基地,领军人物不过35岁到40岁,不少“80后”也跻身其中。
       2011年最后一个季度,世界将瞩目超期服役的嫦娥二号,也将期待标志中国太空飞跃一大步的“天宫”与“神八”之吻。(余晓洁)
       来源:新华网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