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轨道—— 主持人:昨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在酒泉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后,经两次变轨进入高度约为350公里的近圆轨道,进行在轨测试。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 天宫一号降轨至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等待交会对接。为什么天宫要进行两次变轨?对接轨道为什么选择343公里?轨道高度的选择有什么样的考虑? 李颐黎: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天宫一号”为什么要提高到350公里?轨道在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的时候要高一点好,因为高一点大气密度就小了,这样使它的衰减就小了,每转一圈轨道都要降低,这个我们学名叫轨道衰减。 主持人:是什么原因呢? 李颐黎:是大气阻力,虽然很稀薄的大气,但是长时间的作用也会使轨道发生变化。所以如果没有任务的时候就要把轨道提高一点,这样轨道高度衰减的就比较慢,这样你就省了推进剂了,如果你现在就维持在将来要对接的343公里以上,就得不断的给它加推力。 李颐黎:再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对接时候的轨道降到343公里高度轨道?这个轨道在我们航天界有个学名叫回归轨道,就航天器在地面投影的轨迹来说,它转了一定的圈数以后就跟原来的轨道在地面的投影重合了,咱们叫两天回归轨道,就是说转了31圈后就跟第1圈重合了,第33圈就跟第第2圈重合了。 李颐黎:所以说,不一定每次发射都是说我加注好了就一定能发射,加注好了一旦飞船或者运载火箭出现问题,或者甚至于地面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天气出现问题,这时候没办法就得推迟发射,这样两天回归轨道就有这个好处,就是说今天发射跟过两天发射轨道是一样的,这样可以有一个备份的发射窗口,提高了交会对接成功的概率。 主持人:这个轨道很神奇啊! 李颐黎:哈哈!很有意思。
主持人:国际空间站也是343公里? 李颐黎:国际空间站不是,国际空间站是运行在395公里上的轨道,每隔三天有一次发射的机会。 ——天宫出征—— 主持人:马上就要到9∶16分了,发射大厅一片寂静,大家都在等待发射的时刻,我们也来看一下。 李颐黎: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静静等待。
主持人:这次总装厂做了什么工作保证“天宫一号”的发射? 马惠廷:因为航天是高风险的行业,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发射“天宫一号”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我们正常管理的体系管理基础上,我们对这次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辨别找到哪些是薄弱环节,还有易错的环节,还有分离、运转的过程中,这样的环节我们都定为容易出问题、高风险的环节,把风险识别出来,逐一的采取措施。其次,我们把生产过程中每个组件都列出生产数据,跟之前发射成功过的组件进行比较,用这些手段提高整个发射的可靠性。 主持人:网友想问李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在轨道上运行,天宫一号的飞行速度是多少?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 李颐黎:不是,比这个速度要小,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是什么概念呢?假设贴着地球表面飞,假设地球表面没有阻力是每秒7.8公里,但实际上是不可能没有阻力的,另外地面表面高低不一样,还有喜马拉雅山啊,所以不能飞那么低,飞多高呢?最低的高度是200公里以上。
主持人:火箭器箭分离的时候是不是发射任务成功了? 马惠廷:送到运行轨道火箭的任务就完成了。 主持人:“天宫一号”还要运行一段时间才知道发射成功是吗? 李颐黎:“天宫一号”进入到运行段一般是要把地平面找到,然后要调整姿态,由于器箭分离对目标飞行器是个干扰,它要把姿态调整好。
主持人:然后就成功了? 马惠廷:还不行,还一定要把帆板打开,保证有电。(观看酒泉发射场天宫一号的发射实况) 李颐黎:因为现在电子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把在上面拍摄的照片,通过遥感传回来。
主持人:现在能看到一个光点,接下来是什么? 李颐黎:接下来是二级熄火。
主持人:现在是255秒了。 马惠廷:现在可以直接观看直播了,以前都没有。
主持人:这个是绿色的火焰? 李颐黎:蓝色的。 ——飞行平稳—— 主持人:现在如果在发射现场用肉眼还能看得见吗? 李颐黎:应该看不见。 李颐黎:肉眼能看到的要有几个条件,反光面足够得大,比如说像我们第一个人造卫星做个观测体,它的直径是4米,这样就看得到它,另外是清晨或傍晚,因为航天器被日光照亮背景是黑的。(观看酒泉发射场发射现场直播) 马惠廷:这火源很稳定、很平稳,火箭飞的很平稳。 李颐黎:这样的直播效果已经很好了,以前这一段我们只能看动画。
主持人:整个飞行过程大概是多长时间? 李颐黎:这次是583秒,从起飞一直到器箭分离583秒,但实际上因为推进剂的流量有些偏差,所以差几秒都是正常的。 马惠廷:因为也要根据它的测量的高度和速度到了也会关机。 李颐黎:并不是按照时间关机,而是按照轨道达到一定的要求。
主持人:像他们这个大屏幕上出现的是真实的“天宫一号”吗? 马惠廷:这个是。这个监测的是“天宫一号”的情况,摄像机朝上照的,所以看不到火箭的火焰。 李颐黎:这是远望三号监测到的图像,把远望三号布在这儿,可以使上升段测控的覆盖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实际是陆地那些测控站延伸到这儿的。 马惠廷:这是“天宫一号”的侧面吧? 马惠廷:这个画面很平稳,说明飞行平稳。 李颐黎:现在应该是“天宫一号”的太阳能板已经展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