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纸鸢话民国

     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9-07-01

今年步入而立之年的我,读书和看待事物的心境都渐渐与以往有所不同。开年以来读的几本书中,最得我心的莫过于葛亮的《北鸢》了。

这本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书,将几个家族的盛衰与世事的沉浮,尤其是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家庭成员有军阀,有商贾,有教师,有京剧名伶,也有爱国青年。他们彼此间的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读主人公卢文笙和冯仁桢二人的成长故事,就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巨大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封建与腐朽一步步老去、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新文化、新思想的崛起。这是进步青年抗日救国坚定信念、努力实践的结果。

书名题为《北鸢》颇有意味,书中一纸风筝承载了太多的意象,也成了时代的见证。它既是文笙英年早逝的父亲卢家睦对儿子浓浓父爱的体现,又是男女主人公相识的重要契机;它既是协助受伤士兵巧妙躲避日本人巡查的“信号灯”,又是文笙参军后避敌耳目请求支援的“救命符”。

葛亮的文字也极具风味,初读时可能会有些不太适应字里行间那沉郁的色彩,但伴随着剧情有节奏感地步步推进,我渐渐爱上了这样的文字风格。它并不像绚丽夺目的霓虹灯般一下就能吸引眼球,而是像午后三四点的阳光或是一杯温润的红茶,不刺激也不张扬,只是静静地酝酿出自己独特的韵味,又深深刻入你的记忆里,令你在一个清冷的雨天,一个静谧的夜里,一个孤独的午后不由地感到那些文字的韵味无穷。

文中有多处对风筝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那风筝飞得并不顺畅,升起了一会儿便又骤然落下。然后又慢慢地升起。一顿一顿的,是有人在拉扯。”“一时没有了束缚,趁着猛烈的风势,风筝一忽悠冲上了云端。”“风筝飘摇了一下,没了主心骨似的,忽又提了神,往高处稳稳地走了。”

沉静的文字三两下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出来。这写的虽是风筝,但不也正体现个人的人生和家国的命运吗?

一个人总要经历一番起伏才能更懂得人生,而我们的民族也是在历经了沧桑与苦难后才能更好地“往高处”走。

不论你正处于人生的“起”还是“落”,我都推荐你读这本《北鸢》,希望它也能给你带来启迪与收获。

(作者:金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