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弓箭

     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9-07-01

关于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我们比较常听到的一是老少皆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输出倒逼输入”,还有就是厚积薄发的“看十写一”,此三者所表达的观点都是说必须有大量的阅读然后才会有高产出高品质的写作。

最近看到了两则不一样的说法,颇觉新颖并有共鸣,此处拾人牙慧,与大家分享。

其一是在元代一部论述家塾的教学程序的著作、史称读书工程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程端礼先生以铸铜比拟读书与写作。原文如是“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而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

这段文字译为今文大意如下:读书就像熔化铜一样,把铜聚集起来放进熔炉里,用皮制的大鼓风器扇炉火,铜没有熔化鼓风器就不能停止,极费力气。写文章就好像浇铸器皿,铜已经熔化了,人们只需要按照模具来铸造冶炼即可,而且一冶炼就能成功。只要知道模型,就根本不费力气。这就是所说的在读书时多用功,写作时就会很轻松。

其二是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的说法,他强调“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认为离开阅读谈写作基本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话题。

阅读是写作的一个前提,写作是阅读的一个结果,要把箭射出去得有弓,要把箭射到足够远的地方,必须得有强劲的弓,还需要积蓄足够的力。箭能不能射出去、能射多远,弓的强劲、力的积蓄非常重要,否则所有的努力都会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仔细想想,以上的观点各有千秋,但殊途同归。

在我看来,他们所强调的共同点都在于我们读书时不能高高在上、做字里行间的“浏览器”,而是要学会“代入”,也就是要将自己的经历阅历、情感知识、思想观念等代入到所阅读的书本里,去获得知识、陶冶情趣或是达成某种共鸣,而且要有毅力地做一个纯人工的文字“处理器”,然后努力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破万卷”的境界。

写作是个人“处理器”工作的输出之一,一是强调以读书的量变来保证写作的质变。二是强调“有神”“有型”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因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否则我们就会成为汉语字典里字词的“搬运工”,写出的文章也会让读者有味同嚼蜡的感觉。三是自发自愿地多读、多写,并且实时动态地找准多读与多写的平衡点,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螺旋式上升,阅读时凝聚心神真气,动笔时“随模铸器,一冶而成”。

总结来讲,不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最终都交汇于一个人素质修养的培育和提升。《卡萨布兰卡》中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我想“心中诗书足,笔下天地宽”,每个人的文章里也藏着自己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所以,何不让读书和写作成为人生的一种习惯,成为我们对外交流沟通的一张名片,然后to be a better man。

(作者: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