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个大红灯笼里的“航天蓝”——航天科技五院508所研制国庆活动装备侧记
发布时间: 2019-10-02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9月30日晚上9时,陈旭准时来到了北京正阳门和毛主席纪念堂中间的空地。他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的设计师,从事的是降落伞回收技术研究,而今天他却在研究“灯笼”。和他一起来的还有所里的同事,以及来自北京体育大学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

灯笼研制人员在天津抗风试验现场测风。宿东 摄

此刻,在天安门广场前,这群人盯着一大车灯笼皮。他们要变个“魔术”:5个半小时内,将70个瘪灯笼变得圆滚滚,并放飞在天安门广场两侧,待到旭日东升时,装点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

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充气。严格来讲,灯笼更像“气球”。因为灯笼分两层,外层是大红色的涤纶布,就是通常见到的红灯笼。内层则是一个“大气球”,门道儿全在这里。设计师们开玩笑,这是藏在红灯笼里的“航天蓝”。这个气球不一般,它是航天专用高空气球,所用材料是复合膜,而且用了3层,以保证其高度密封性。气球里边充高纯度氦气,这样灯笼才可以高高飘在空中。

分好工后,队伍迅速行动起来。氦气充气车就停在旁边,把管道口对准灯笼的充气口,氦气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时间早就计算好了,一辆车充6个气球,充满一个要20分钟左右,充够12个后,凑一批去广场两侧放飞。

眼瞅着第一个灯笼的肚子慢慢鼓了起来,路人吃了一惊:“太好看了!”灯光下,巨大的灯笼泛着红色光泽,被16根金色轮毂撑起,底部饰金色祥云纹路,最下方垂着明黄色的流苏。设计师将硅胶涂层浸在了涤纶布上,颜色才会这么鲜亮有光泽。

第一批12个灯笼充好了,小伙子们推着去放飞。这可不是在地上拴根绳,把灯笼往天上一抛这么简单。灯笼在天上,要稳稳不动。灯笼直径5米,高度4.2米,里边装着近70立方米的高纯氦气,铆着劲儿往天上蹿,什么绳子能拴得住?

508所的设计师有办法。他们把“拴”神舟飞船降落伞的技术用到了这里。所用的绳子被称为系留绳,芳纶材质,质量过硬——结实,承重能力强;阻燃,火烧不着;强韧,不会轻易被刀割断。

除了系留绳,功夫还花在了系留点上。所谓系留点,就是用镇铁把灯笼拖住,不让它们飘走。每个灯笼使用一组5块镇铁,分布在正下方和4个角,总重1220公斤,需要用叉车运进来。

最妙的地方在于灯笼的稳定性。按照要求,灯笼要扛得住5级风。为此设计师们没少做试验,他们在灯笼内部装上传感器,来测试它在不同风速下的运动规律和不同温度下的球内压力。设计师天天“等风来”,5级风试验通过了,不放心。一次,无预警情况下刮起了6级风,他们用车拉起一只灯笼,匆匆驶到北六环外做试验……

站在广场上,滕海山,508所回收着陆技术专业副总师,脑海里像放电影似的闪过自己与国庆灯笼打交道的这20年——

20年里,制造灯笼的技术在变,该所取得灯笼制造资格的方式也在变。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所里通过竞标取得资格;60周年的时候,本来交给别家做,制作失败后,转交到所里;今年则是直接找到了508所。

归根结底,因为508所“专业对口”。该所的王牌产品之一是用于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的降落伞,主攻气动领域问题,而天安门上飘着的“大气球”,核心技术正属气动领域。

滕海山记得,60周年的时候,因为别家做的灯笼在大风中“直往地上扎”,他们才临危受命,在离国庆节只剩100天的时候,接下了制作60个灯笼的艰巨任务。60周年国庆当天,恰巧广场上来了阵风,灯笼一动不动,领导赞道:牛了!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悬挂红旗的直升飞机飞向天安门广场上空。宿东 摄

而今,又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灯笼全部升起来了,国庆当天,第一缕阳光射来,红彤彤煞是好看。不远处,阅兵式上,同样是508所制作的党旗、国旗、军旗悬挂在3架直升机上,飞过天安门广场。

巨幅党旗和国旗长9米、宽6米,军旗的尺寸稍小,也达到了长7.5米、宽6米,在高空中随直升机以每小时160~180公里速度飞行,既不能撕破,也不能缠成团,508所把航天器气动减速技术运用到上面,通过应用流固耦合仿真分析等降落伞设计方法和思路,完美地呈现了阅兵红旗的英姿。(赵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