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多年来,民用产业在几代航天人的努力耕耘中悄然走过了30多个春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如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成为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截至2011年底,集团公司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合计实现收入602亿元,实现利润56亿元,占据集团公司总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半壁江山。
确立战略地位:
民用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
一路砥砺前行的航天民用产业,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究竟该如何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竞争能力?
思路决定出路。2002年,集团公司第二次工作会议上,将主导民品确定为三大主业之一。
2004年,集团公司组织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速发展民用产业的决定》,并于次年制定了民用产业第一个专项规划——“十一五”专项规划。
2008年7月,为进一步推动民用产业做强做优,集团公司在第四次工作会议上,又将民用产业分拆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与宇航系统和导弹武器系统组成集团公司四大主业。至此,航天民用产业彻底摆脱了“副产品”的地位,驶上了前景广阔的“快车道”。
产业化发展: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渐入佳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以航天技术转化与产业链延伸和拓展形成产品,以八大基地为牵引,以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信息技术产品、新材料和新能源产品、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品、特种车及汽车零部件、空间生物产品六大领域为重点,以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龙头,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航天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集团公司充分发挥八大基地各自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在全国迅速形成了“拳头效应”。其中,在上海,集团公司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复合材料、机电设备制造等产业;在西安,重点发展以航天装备制造、航天电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在天津滨海新区和新技术园区,正在建设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航天器制造基地,并重点发展以气动脱硫为代表的环保产业、以无人机为代表的军民两用产业。
同时,根据六大领域重点方向,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优势,围绕低端、低附加价值的传统非核心业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产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把握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可持续发展,集团公司根据自身能力和优势,以卫星应用、物联网、煤炭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为切入点,围绕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新项目整体策划与核心技术攻关,新的经济增长点正逐步孕育形成。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正沿着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阔步前进。
专业化经营:
助推航天服务业腾飞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集团公司如何实现以产品制造为中心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转变?
2008年第四次工作会议后,集团公司将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金融与投资服务、国际化服务、信息及软件服务、航天生产性服务确立为航天服务业的五大业务板块,以中国卫通、中国四维、航天财务、航天投资、长城公司、长征国际、神舟软件、航天新商务、航天置业、航天国际控股等公司为主体,通过内部资源重组、分立、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逐步建设了一批航天服务业的专业公司。
经过多年发展,在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领域,集团公司积极整合国内通信卫星资源,已发展成为全球第八大通信卫星运营商,地理信息服务保持国内全面领先地位;在金融与投资服务领域,形成了航天财务、航天投资和航天产业基金三大金融平台,产业孵化、资源整合、战略并购和投融资的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国际化服务领域,实现了整星出口和自主外贸产品销售零的突破,加速了集团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在信息及软件服务领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软件产品,打破了国外软件在军工行业的垄断地位;在航天生产性服务板块,围绕产业基地开发建设与服务,拓展了航天产业发展空间。
在开拓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与航天服务业两大主业的征途中,航天人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自身发展规律,加强与大企业集团、地方政府等的战略合作,坚持走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道路,为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履行富国强军神圣使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孙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