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接触一个病人,他人才能多一份安全”——记六院航天弘发西安航天总医院“站立”小分队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时间:2020-02-23

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航天弘发西安航天总医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一群白衣天使正在用掷地有声的行动践行铮铮誓言。

站立的风景线

预检分诊是西安航天总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口”。有一支“站立”小分队,就奋战在这个抗击疫情的前沿阵地。

她们身穿防护服,24小时轮班值守,一站就是8个小时。由于与发热患者近距离接触,他们需二级防护。

医疗小分队

为了少上厕所、节省医疗资源,上岗前吃饱饭、不喝水或少喝水成了她们无声的约定。

她们这样做,不为别的,只为早发现、早隔离、早排查、早诊断,缓解医疗一线的压力……

站在刺骨的寒风中,她们手指僵硬、脚底透凉、膝盖钻风。这都算不了什么,她们的第一任务,就是不能有“漏网之鱼”。

最珍贵的礼物

1月29日,接到上级紧急通知,需要西安航天总医院抽调人员组成医疗队,前往指定地点配合对来自疫区的人员进行转运和集中隔离观察。西安航天总医院迅速组建了一支8人医疗小分队。在主任燕苏的带领下,小分队于当日上午到达目的地,立即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中。

长时间穿着密封的防护服,他们稍一行动就浑身是汗,里面的衣服常被汗水浸透,风一吹又透心的凉。一个班次下来,大家不能喝水、不能去卫生间。即使晚上稍有空隙,为了能快速出征,他们也是身穿“盔甲”,靠在沙发上小憩。

有一天,隔离留观区接到紧急任务,要到指定地点接收两位与疑似病例同机返回西安的人员。主管护师武伟华第一个站出来:“多一个人去就多一份危险,我一个人去完成!”她立即换好防护设备,头也不回地上了车,直奔目的地。

夜间取暖

两位隔离留观人员入住房间后,公共卫生医师安宁主动请缨,一句“大家都远离,我一人开展工作就行了”,将其他队员堵在危险之外。

“太可敬了,危险关头,他们想的是同事的安全,真为有这样的同事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燕苏由衷地赞叹。

2月5日凌晨,忙碌的空隙,一位队员忽然叫住了燕苏:“主任,今天是你的生日啊,都忙忘了吧?”“可不是吗,早忘到脑后去了。”

当大家提出要给她过生日时,新的任务又来了,她只能和同事们一起拍张生日照来为自己庆生。提到这个特殊的生日,她说:“能为防控疫情尽一份力,比任何礼物都珍贵。”

战斗在最危险处

隔离留观病区,是这场战“疫”最危险的地方。这里有这么一群可爱可敬的医者,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临危受命,冲锋在前。

王红娟,共产党员、护理部主任,是西安航天总医院战“疫”护理团队的负责人。面对疫情,她沉着冷静,迅速组建了一支由44名护理人员组成的疫情防控急救护理梯队。工作之外,她每天对隔离留观区的医护人员嘘寒问暖,还带来自己烹制的家常饭,“你吃着,我替班”成了她的口头禅。

张丽娜,共产党员、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西安航天总医院感染办主任,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自疫情始发以来,她的身影总是穿梭在医院各个角落。稍微能抽出一点时间,她就制作防护视频,确保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够做到科学防控。

“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我是党员,要冲锋在前,守护大家安全。”张丽娜说。

陈蓉,外科第二党支部书记、脊柱外科护士长,隔离病区护理组负责人。在疫情初期,作为护士长的她,带领13名年轻护士率先加入战斗。每天一大早,陈蓉身穿“盔甲”忙碌在病区,一忙就是十几个小时。她说:“我们多接触一个病人,他人才能多一份安全……”

陈蓉就是这样一个能自己干,绝对不让别人干,能自己多接触患者,绝对不让其他同事靠近一步的年轻护士长。脱去防护服的她,脸上压出了一道道红印,戴手套的指尖已然被汗水泡得发白。

杜倩,呼吸内科主管护师,陕西省传染病专科护士。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她,主动请缨加入战“疫”最前线。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身体欠佳老人的女儿,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却不能陪伴在家人身边。她用柔和、甜美的声音安抚着患者,充当起隔离病区小宝宝们的“临时妈妈”,年迈老人的贴心“女儿”。

从年龄上看,在隔离留观病区的医护人员,大多数是一群80后、90后的大孩子;但在抗击疫情一线的战场上,他们却是精兵强将,能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战士。(窦恺 史冰杰 何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