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吉星”集齐 北斗三号收官大吉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时间:2020-06-24
 

2020年6月23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第三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被亲切地称为“吉星”。因为其在“吉星”家族中排行老三,也获得了“嚞星”的称呼。

作为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的收官之星,这颗卫星具有特殊意义。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介绍,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也标志着北斗“三步走”战略任务圆满完成,同时意味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点工作从工程建设转移到维护稳定运行、提高服务水平上来。

从4月份卫星进场到6月份成功飞天,北斗三号卫星发射试验队在严防疫情的情况下拼搏奉献、扎实工作,护佑第三颗“吉星”顺利入轨,最终赢得了北斗三号收官之战的全面胜利。

这是一颗“智慧星”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地球中圆轨道(ME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3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包括24颗MEO卫星,3颗IGSO卫星和3颗GEO卫星。

GEO卫星相对于地球固定不动,卫星信号可连续稳定地覆盖某一区域,为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导航及增强服务。

陈忠贵给此次发射的“吉星”概括出三大特点:功能多、精度高、容量大。

作为北斗卫星家族中的“大个子”,“吉星”各个都有着宽大的体型和强壮的体魄。它采用我国现役规模较大的卫星平台之一——东方红三号B(导航)卫星平台研制,具备无线电导航、无线电测定、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站间时间同步和定位等本领。

举例来说,该卫星沿袭了北斗系统最鲜明的特色:有源定位和短报文通信。其短报文通信能力相比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有显著提升,信息发送能力从一次120个汉字提升到一次1200个汉字,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也更为丰富。

此外,北斗三号的服务能力较北斗二号拓展了10倍,在通信、电力、金融、测绘交通、渔业、农业、林业等领域,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北斗导航系统的普惠服务。此外,它还提供星基增强服务(SBAS),将按照国际民航标准,在提供高精度导航服务的同时,保障安全、连续使用导航服务。

据了解,今年3月发射的第二颗GEO卫星就位后,北斗系统新体制下有源定位功能得到验证,拉开了无线电测定功能全面升级的序章。这次3颗“吉星”全部集齐后,将在赤道上拉开更大距离,为“一带一路”沿线更广阔的区域提供服务,北斗特色服务将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更”标准保成功

此次任务是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收官之战,又是继3月9日发射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之后,在疫情防控和严峻质量形势下进行的一次重要宇航发射任务,自始至终备受各方关注。

工程大总体对此次任务提出了“严上加严、细上加细”的要求,五院也明确提出要做到“要求更严、工作更细、标准更高、作风更硬”。

自4月2日进入发射场以来,试验队严格执行各项防疫措施,周密谋划将短线项目提前准备、提前开展。此次试验队近两个半月的发射场经历,在“北斗”历次发射场任务中是连续在场时间最长的一次。

尽管在发射场的时间延长,但队员们的工作节奏并没有放缓,反而更加紧张。大家主动加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一遍遍进行数据判读和核查,确保卫星不带一丝隐患上天。

为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试验队临时党委设计了试验队员全家福展板、庆祝儿童节亲子云合影等活动,为增强凝聚力、弘扬正能量提供了助力。

试验队员中也涌现不少令人心生敬佩的故事:有的队员2月1日进场,3月完成上一颗“吉星”发射任务后,为了能够更好完成卫星进场前的辅线工作,选择一直留在发射场。

有个关键岗位的队员,母亲身体状况不好家属一直瞒着,直到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队员才匆匆赶回去照料。母亲情况刚有好转,家人就催促其尽快返岗,给航天人以极大理解和支持。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做了一个统计:从2017年北斗三号首发双星成功发射算起,北斗团队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完成了30颗卫星的发射(其中12次为一箭双星发射)。

特别是2018年连续成功发射18颗卫星,约合20天发射一颗卫星,在国际导航卫星发射史上创造了最快纪录。取得这样的成绩,与研制团队在初样阶段、卫星出厂前的扎实工作密切相关,更离不开航天人无私奉献、以国为重的精神。

展望未来,保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持久可用、精确完好,是向全球提供稳定服务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中国航天人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北斗三号卫星星上软件和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在轨可重构,其自主健康管理、性能优化升级等能力也令北斗卫星更加智慧和开放。未来的日子里,北斗团队还将在不断优化服务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智慧和力量。(刘淮宇 周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