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进步与产业应用前景可期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时间:2020-03-13
 

3月1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又成功发射了一颗北斗卫星。至此,距离北斗三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完成全球组网仅一步之遥。其实,在北斗应用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北斗的表现亦可圈可点。

近年来,北斗的价值正在多项公共事件中显现,同时,随着持续20年的北斗建设工程进入尾声,北斗系统的产业应用将迎来爆发期。

疫情阻击战北斗建奇功

北斗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表现,可视作我国导航卫星产业应用的最新注脚。“北斗系统全面融入抗疫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

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基于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定位设备火速驰援,确保工地大部分放线测量一次完成,为两座医院迅速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北斗系统提供的高精度时空服务,助力上百架10公斤至1.5吨载重无人机将物资精准送达医护人员手中。

交通运输部还通过北斗车载终端,向600余万联网车辆持续推送疫情信息,推荐道路行驶及运输服务信息。该终端已经入网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

来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方网站的消息显示,全国2600个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天候高稳定性运行,服务可用性高达99.99%,为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疫情期间恰逢春耕,为了“不违农时”,山东、四川、新疆、河南等地纷纷采用北斗导航技术加持的农用机械助力春耕备耕工作。仅在四川省眉山市金光村,一家合作社便为20台插秧机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

杨长风介绍,后续,北斗系统将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与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融合,创新应用模式,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百姓生活。

前行20年功能代代强

北斗在疫情期间的出色应用,离不开北斗建设水平的提升。

200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拉开了长达20年的北斗卫星发射序幕。截至目前,我国共进行了39次北斗卫星发射活动,成功将54颗北斗卫星送入轨道。

如今,北斗系统的建设再度走到关键历史节点——按照计划,今年5月份,北斗三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发射最后一颗卫星,届时,中国北斗将完成全球导航系统建设。

随着20年来我国卫星导航技术不断发展,用于组网的北斗卫星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仅拿北斗三号系统举例,该系统中的GEO卫星具备星基增强功能,凭借这一功能,可助力民航飞机安全可靠地起飞和降落,还能与国外主流星基增强系统进行兼容与互操作。

北斗三号系统的另一特色是精密单点定位功能,可实现动态分米级、事后厘米级的定位服务,未来该技术有望直接推动自动驾驶行业发展,在精准农业、精准停泊等方面也大有可为。同时,由于减少了大规模参考站建设,其成本优势也很明显。

卫星研制技术进步推动卫星功能增多、增强。“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我国导航卫星的用户容纳量、定位精度、信号体制都有明显的优化、提升,抗干扰能力不断加强。

单从服务的连续性上来看,北斗三号预计单星可达到两年甚至以上时间才出现一次下行异常的标准,较以往有了不小的提升。”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导航卫星总体室高级工程师董海青说。

产业大发展前景更广阔

北斗的价值不断得到印证,但其产业尚处于开端,未来,随着北斗全球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相关产业或将爆发指数级增长。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9)》显示,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016亿元,北斗对产业的核心产值贡献率达80%。

根据新近发布的《北京市关于促进北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2020年—2022年)》,仅北京一市,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

在北京市,围绕“北斗+”实施的七大应用示范工程已经提上日程。根据该实施方案,这些工程将涵盖智慧城市建设多个方面。例如,水、电、气、热等基础信息获取、动态更新可借助北斗实现;冬奥会场馆应用北斗系统,可方便观众快速找到对应座位;利用北斗系统,可实现全市公交、地铁、驾车、骑行、步行等混合出行方式的“门到门”一体化“智行”服务。

北斗在智能驾驶领域也动作频频。2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的通知”,通知中多次提及北斗,可以预见北斗将在智能汽车行业大有作为。

同时,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5G+北斗”强强联手,有望建成高精度定位系统,实现厘米级精度定位。中国一汽首席技术顾问王劲曾指出,5G时代的到来加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将为中国发展自动驾驶带来重要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今年5月北斗全球系统将部署完成,但北斗建设并没结束。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官方信息显示:2035年前,我国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赵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