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成本”作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之一,是现代企业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下提高竞争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竞争性采购模式以及商业航天低成本制造优势加剧了传统航天领域的市场竞争。因此,航天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降本增效方面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做到精准发力、持续推进,始终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要坚持对标世界一流宇航企业经营水平,深入贯彻“全员、全过程、全要素”成本管理理念,面向成本形成过程采取成本管控措施,提升成本控制的内部驱动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完善与审价审计相适应的成本管控体系,实现成本在设计、采购、生产、试验各环节可视可控;要加强业财深度融合,以科研生产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成本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耗费的各类资源的货币化表现,成本的形成过程贯穿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全流程,并涉及流程中各环节人、财、物等要素的流动和耗费。
为此,笔者所在的航天企业已提出“面向成本形成过程的管控体系”,从分析财务账表成本数据入手,通过梳理成本形成过程,挖掘成本动因,识别影响成本的关键环节,找准成本管控的精准发力点,并明确成本责任主体,使各业务层面对降本增效达成共识,从而驱动流程再造,实现科研生产向更经济、更集约、更高效的模式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基于这一思路,结合“宇航智造工程”的实施,企业将成本工程深度融入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深化实施研制流程优化,进一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将开展跨领域跨单位综合协调、采取自动化设备应用、队伍专业化建设等工作纳入宇航能力工程实施计划。比如,笔者所在企业开展了太阳翼展开时序优化论证及实施,优化发射场流程,并按属地化原则推广优化通信舱AIT等,从而减少工作交接交叉及高频次出差,节省人员及差旅成本。
企业还要深入推动研制模式变革。比如,笔者所在的企业以面向制造的设计理念,建立批产卫星建造设计规范,开展易装配、易测试、可互换设计,并在商业型号上试点开展目标价格设计,寻找成本最优的设计方案;建立了一套基于生产线的批产卫星研制流程,开展“人机协作”批产卫星装配和“一键式”批产卫星自动化测试,并以“生产线运行不停顿”为目标建立“全链条、大生产”配套能力,实施大批量组批采购,降低配套成本。
要全面推动自主可控和产品化工作。比如持续优化通用平台和通用单机产品型谱,释放管理红利,强化成本控制;加快推动供应商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型号供应商名录动态管理;建立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的型号物资采购工作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批量集中采购,提高物资采购效率效益。
要全面推进工具手段升级。比如,探索基于模型的总体设计程序和流程,并在新研型号中应用,推动设计手段方法变革,实现型号研制和单机生产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提高设计工作效率,缩短研制周期;开展发射场远程测试的全面推广,逐步实现总体、总装、测试、操作人员在前方,数据判读、绝大部分状态确认等专业设计师在后方,尽可能减少发射场进场人数和天数。
“精细管理促降本,流程优化保增效”,企业从业务流程入手,建立成本要素与业务要素之间的关联,明确责任、精准发力,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成本工程的实施,向建设世界一流宇航企业迈出坚实的步伐。(柯蓓 李琦 时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