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7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3000牛发动机工作20秒钟,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继续飞向火星。
截至第一次轨道修正前,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太空中飞行230个小时,距地球达300万公里,各系统状态良好。
本次3000牛发动机点火,在完成轨道修正的同时,验证了发动机在轨的实际性能。后续,天问一号探测器还将经历深空机动和数次中途修正,将于6个多月后抵达火星附近,通过制动被火星引力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开展着陆火星的准备和科学探测等工作。
“本次探测器修正的幅度很小。这得益于长五遥四火箭入轨精度非常高,打得非常准。”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测总体部部长耿言说。
相对于设计轨道,探测器在实际飞行中受各种扰动会出现一定偏差,耿言介绍: “探测器上天后,地面测控系统一直在实时跟踪、计算实际轨道与理论轨道的偏差,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修正,保证探测器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
据了解,本次轨道修正还有一项任务——试验轨道控制发动机的性能。探测器上天之前已经在地面做了充分的试验验证,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是3000牛发动机上天后第一次开机,通过20秒开机试验发动机的实际在轨性能,为后续利用发动机进行轨道控制提供准确的性能数据。
关于探测器的后续动作,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系统产品保证经理饶炜介绍: “我们在地火转移轨道上设计了四次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本次探测要准确到达火星上空400公里高的位置,允许误差不超过100公里。”
据专家介绍,一次性预报探测器6个月后的位置难度很高,不能把所有压力都压在火箭发射上,要靠探测器自身逐渐修正、逐渐靠近火星。
探测器上天后,地面需要随时掌握探测器的飞行状态,指挥探测器完成各项任务,同时为探测器的飞行保驾护航。日常地面测控主要负责跟踪探测器状态,为探测器正常飞行提供支持,并发送指令控制探测器按照地面的要求开展工作。
相比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天地时延大,单向时延最大达到22分钟,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深空探测。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深空探测组组长金文马介绍: “这对地面监视判读、上行指令、紧急处置提出更高要求。为此,飞控中心提出开环控制模式的新设计思路,对任务系统进行试验性改进,以应对火星飞控大时延的难点。”
此前,探测器在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自主曝光,获取了清晰的地月合影。探测器上的光学导航敏感器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可对深空探测相关光学导航方法进行工程验证。光学自主导航通过图像目标识别和特征提取,完成位置、速度等导航信息的获取,将为我国后续深空探测任务的开展打下基础。(胡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