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谈判,让中国火箭冲出国门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时间:2014-12-07
     

    1985年10月,我国政府宣布,长征火箭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服务。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给了我国火箭走出国门的机会。

    同年3月底,航天工业部派出由科研生产局副局长乌可力担任领队的商业发射服务小组,成员包括陈寿椿、司学武、黄作义等人,赴美国各大卫星制造公司考察,调研美国商用卫星市场。走访中他们了解到,波音和麦道公司都有一批卫星急于发射,但因航天飞机出事后美国政府停止了发射活动,而找不到合适的运载火箭发射。

    对于中国火箭来说,机会来了。

    1989年初,亚洲卫星公司与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就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服务合同达成一致,11月23日,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合同签字仪式。

    就在中国航天人准备将长征火箭送出国门的时候,1989年,美国政府暂停向我国发放出口许可证,争取卫星许可证的使命落到了陈寿椿等人肩上。在此之前,我国与美国签订了《卫星技术安全》和《卫星发射责任》两个协议备忘录,但因双方对若干国际贸易问题存在较大分歧而未达成最终协议。11月第二轮会谈,谈判桌从北京搬到了华盛顿,陈寿椿作为代表团成员领命出征。

    到了美国后,负责商务协议谈判的陈寿椿看到美方的初稿时,气就不打一处来。最让他受不了的是谈判文书第一段所写的“防止中国火箭扰乱国际市场”这种有强烈刺激性的言辞。谈判一开始,美方主谈西蒙便主动进攻,以中国实行“政府补贴,低价倾销,扰乱市场”为由开始施压。陈寿椿等人据理力争,阐明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高,采用的国产材料和元器件比国际市场价格低,所以要比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价格便宜15%~20%。即使如此,还是有钱可赚的,并没有搞倾销,而且还向他们提交了一份很厚的论证报告。但这轮谈判没有取得成果。

    经过半个月的拉锯战,中美终于在1989年12月17日达成了两项协议。这时圣诞节即将来临,美方代表大多订了外出度假的机票,无心恋战。陈寿椿他们抓住对方的心理,制定了“拖住不放”的战术。一直谈到12月22日,许多美国官员的家属跑到会场外面要求散会。后来,由美国助理国务卿麦卡里斯特和中国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孙家栋出面,对影响美方人员在传统节日与家人团聚,向家属们表示歉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12月底,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运往中国发射的3颗卫星的出口许可证,亚洲一号卫星最终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

    1990年4月7日9点30分,长征三号火箭背负亚洲一号卫星奋力冲天,一举打开了中国航天走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大门。(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