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自1986年开始研制至今,经过8年研制、27年飞行,已成为我国现役的高轨主力运载火箭。长三甲系列火箭在承担我国各重大工程任务中表现卓越,在构建高轨空间基础设施、实施深空探测、驰骋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等领域发挥着“擎天柱”的作用。
在中国航天稳步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际,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不断创新、提升能力,成为国内首个单一系列突破百次发射的型号,为长征系列火箭突破400次发射贡献了126次华丽的演出。
梦想启航——“862”国家重点工程
为了实现中国人发射高轨道卫星的梦想,从1982年4月到1985年9月,一院相继提出《长三甲火箭方案论证及运载火箭规划》《关于长三甲火箭研制方案的报告》等专题技术论证资料。
1986年2月28日,当时的航天工业部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加速发展航天技术的报告》,提出开展长三甲火箭、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资源一号探测卫星的研制。同年3月31日,国务院以“国发1986年41号”文件转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同意航天工业部提出的“一箭三星”规划,命名为“862”工程。1986年5月3日,国防科工委发出《关于迅速开展广播通信卫星工程研制建设工作的通知》,一院于1986年秋初步组建了长三甲火箭研制队伍,拉开了长三甲火箭研制工作的序幕。长征三号甲火箭成为发射我国第二代大容量长寿命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的运载工具。
饱经磨砺始见春
作为当时研制难度最大、影响意义最深的一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的诞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96年2月15日,是中国航天人最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长三乙火箭首飞遭遇重大失利,火箭起飞22秒后撞在附近的山头上,星箭俱毁。但是研制团队并没有气馁,短时间内围绕设计、生产、产品控制、研制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复查,完成了12类、122项试验,提出44项、256条改进措施,从而确保了后续飞行试验皆获成功,也由此衍生出了著名的“双五条归零”。
在后续的发射中,长三乙火箭凭借对发射任务的高适应性和飞行高可靠性,执行发射任务81次,占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64%,并先后承担了10余次国际商业发射任务,为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射卫星,全部圆满成功。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也是我国目前高轨道上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北斗工程从一期到三期,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全部由长三甲系列火箭实施发射,共将59颗北斗导航卫星、4颗嫦娥探测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长三甲系列火箭构成了我国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适应性最强的运载火箭系列,其运载能力可以覆盖世界绝大多数应用卫星的质量,显著增强了我国商业火箭在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为我国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容应对高强密度发射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从1994年2月8日长三甲首飞到2012年3月31日完成第一个50次发射用了18年时间,而到2019年4月完成第二个50发,仅用了7年时间。纵观长三甲系列火箭的发射记录可见:型号经历了三轮高密度发射,发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不断上升,即将结束的2021年共将完成12次发射的艰巨任务。
特别是在2018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共执行14次年度发射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单一型号年度发射次数最多纪录。在80天内执行了5次发射任务,单发任务周期16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单一型号高密度发射纪录。
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研制团队为了应对常态化的高强密度发射,不断开展火箭技术改进和产品设计、工艺和过程质量严格控制,不断增强火箭的技术适应性和强壮性,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水平;通过系统集成优化、产品性能优化等手段,控制运载火箭研制生产成本。团队提出了运载火箭“去任务化”组批生产、多任务并行出厂发射等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使火箭研制生产能力从一年2至3发提高到8至10发;发射周期从60天减少到21天,发射队伍从300人降到100人左右。
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风雨兼程的65年,以长三甲系列火箭团队为代表的航天人把一枚枚火箭发射升空,把一颗颗卫星送入轨道,助力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未来,长三甲系列火箭还将不断创新,完成以助推器伞降落区控制、电气系统一体化设计、智能检测组合等为代表的改进,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长征三号乙火箭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