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创造了400次发射的新壮举,能够承担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任务,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征四号团队倍感光荣。
始自东风、再战东风,长征系列火箭第400次发射,又回到了传奇开始的地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站在新的里程碑,回望1970年4月24日的起点,重温航天人的初心,在航天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航天精神代代传承,又因时代赋予的使命而不断发扬。
长征系列火箭走过的每个百发里程碑,不变的是发展:型谱越来越丰富、技术越来越先进、频率越来越提升;变化的是内涵,主题从“开拓”到“品牌”,从“速度”到“升级”。
整整7年前,也是长征四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实施了长征系列火箭第200次发射。那时高密度发射已经逐渐加快节奏,长征四号在当年挑战1年7发的新纪录。2014年12月7日,第200发在太原报捷,12月11日,第201发又在酒泉传来了喜讯。两次发射只间隔了短短4天,一个型号队伍双线作战对我们来说还是首次,型号为此做了细致的计划安排和人员调配。在里程碑任务和双线作战的双重压力下,两支试验队在心态上保持定力、聚精会神,在过程中及时沟通、守望相助,形成了空前热烈的战斗氛围,在滴水成冰的冬天干劲热火朝天,最终取得了成功。后来双线作战的经验被我们总结固化下来,在2018年更是创造了52天转战3个基地连续4次发射的佳绩。
航天发射,成功是硬道理,惟有成功才能专注发展。高密度发射下的保成功,在最近的两个百发周期中成为中心课题,而动力系统可靠性提升一直是型号关注的焦点。
长征四号火箭的三级发动机设计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为确保老产品的可靠性,八院和六院携起手来,再度结成40多年前研制攻关时的紧密联系。大家改进方案一起讨论,试验数据一起分析,检测设备互通有无,相关专业复核复算;从缺陷能检出到加工易实现、再到设计够健壮,稳步提升产品可靠性;同时学习一院先进管理经验,将全级次供应商管理、设计特性全集等方法应用到产品保证中。几年下来,三级发动机的核心部件都完成了技术改进,改进后的产品表现稳健,不断给型号增加成功的保障。
传统型号在需求剧变、竞争剧增的今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惟有奋斗才能实现发展。长征四号团队骨子里一直有股闯劲,只要任务需要、能力匹配,我们愿意为开拓做任何改进。2016年嫦娥四号工程中继星“鹊桥”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这是型号第一次承担国家重大工程,使命光荣,挑战也是巨大的。
在技术方面,我们大胆论证、小心求证;在管理方面,我们严格对标探月工程标准,制定质量策划;在团队方面,调配精兵强将集同攻关,并组织活动凝聚人心。2018年5月21日,“鹊桥”发射圆满成功,入轨精度高于指标1个数量级,为半年后嫦娥四号任务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2019年2月20日,我作为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总书记勉励我们“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解决从零到一的问题,从来都是航天工作的主旋律。随着技术发展,航天的模式、技术、管理每每被重新定义,新的零一问题不断涌现,这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使命,惟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
火箭的重复使用是热点中的热点,长四火箭作为成熟的平台,有责任做一些有益探索。型号选择一子级落区控制为切入点,通过加装栅格舵系统,控制残骸下落过程的姿态,实现对落点精度的控制。2019年11月3日,长征四号乙火箭发射任务成功搭载了这套系统,实现了将落区范围缩小75%的目标,回收的4个舵面基本完好,又参加了下一次飞行验证。当然,这仅仅向重复使用迈出了一小步,但我们愿意为未来做每一点基础性尝试,创新就是积跬步致千里的过程。
偶然翻到几年前的策划和展望,里面写道:“未来希望年度发射量上双;动力系统可靠性提升、控制系统完成冗余路线改进;完成去任务化、组建专职测发队提升效率;产保活动大量引入数字化支持……”时至今日竟已初步实现,赞叹型号队伍踏实肯干的同时,我也有理由更乐观地展望未来:下一个百发周期,“变革”必将成为新的主题,运载火箭会朝着能力更强、模式更广、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方向发展,长征家族必然更加丰富多彩。长四型号队伍也必能求新应变,以更过硬的姿态,支撑航天强国建设。
奋斗长征路,所念皆星河。站在400次发射的新起点,我们将再接再厉,响应奋斗号召,树立奋斗目标,做好奋斗准备,开启奋斗新征程!
(作者为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