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五B火箭成功发射问天实验舱融媒体报道专题
    从“01”到“副总”:“变”与“不变”的热爱与守护——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师黄兵眼中的“大火箭”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时间:2022-07-24
     

    这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师黄兵第二次缺席“大火箭”发射的节点了。上一次缺席是因为疫情原因,他与2020年5月5日长五B火箭的首飞“擦肩而过”。

    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发射后,计划10月份发射梦天实验舱的另外一发长五B火箭就要开始“启程”前的准备工作了。于是,黄兵被留下来,负责在北京、天津协调下一发长五B火箭的出厂工作。

    四方脸庞,声如洪钟,目光如炬,神采奕奕——这是长五火箭副总师黄兵给人的第一印象。坐下后,他面带微笑,主动伸出手和在座的每个人握手,他的热情,极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从事长五火箭系统01指挥员的工作5年,除了火箭本身的设计工作外,沟通、表达、协作,就成为了我的工作职责。”黄兵爽朗地说,2020年11月24日完成嫦娥五号发射任务后,由于工作需要,他从长五“01”调整至总体“副总师”。

    自2006年加入“长五”研制团队至今的16年间,黄兵见证了“大火箭”从无到有,从“低谷中崛起,再到一步步走向成熟”。黄兵说,这笔宝贵的职业财富,让自己也收获了“成长的力量”。

    450天后,再出征!

    在中国现役火箭中,“长征五号”是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火箭之一。因为运载能力卓越,更因为“长五”一波三折的研制历程。作为曾经的长五火箭系统01指挥员,黄兵对这枚火箭倾注了不一样的情感。每一次在发射场,为了确保火箭发射的指令准确无误,他都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分系统的工作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而发射前,身边坐着的火箭总师李东,就是他熟练下达各项指令的最大底气。

    去年4月29日,作为副总师的他,在文昌见证了长五B火箭送核心舱升空。发射过程中,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计算机前不断跳转的数据,直到火箭精准完成任务,才如释重负,默默感叹道:下次一定会更好!

    当时任务结束后,长五团队回到北京很快就投入到对回传飞行参数进行详细判读工作中。在中国航天,“回头看数据”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便这次任务过程和结果无懈可击,仍然必须要对每一条数据进行全面认真判读、寻找差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防微杜渐、不断完善、不断进步。航天人秉承“成功不意味着成熟”的信条,对上一次任务进行复盘、“回头看”是他们的习惯。

    除了“看数据”,团队还利用这一段相对从容的时间,对需要参与发射过程的地面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文昌航天发射场有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环境特点,要想每一次发射都万无一失,地面设备的有效维护和健康状态的正确辨识都非常重要。”黄兵说,由于长五推力大,发射时会对地面设备带来高强度的热流冲刷和严酷振动,每次发射前都需要对地面设备投入较大的关注。

    自2019年12月27日复飞成功后,长五系列火箭已经连续6次取得圆满成功,表现也愈加稳健和成熟。根据后续任务规划,长五火箭将逐步进入到高密度发射阶段。而任务的连续成功、万无一失无疑就更需要地面设备能够有力加持。

    此外,长五团队还在对火箭不断优化,对火箭进行了合理的减重,释放运载能力,并努力为“乘客”释放和搭建更加舒适的空间。

    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可谓是“环环相扣”,除了发射核心舱的窗口要求相对宽松外,后面的每一次任务都要求是“零窗口”发射。“为了满足‘零窗口’,我们将能够提前的工作都尽量提前,能够并行开展的工作就并行,为确保万无一失,还制定了上千条的发射预案,比如说液氢加注完毕后,有系统出现了问题怎么办?进入最后倒计时发射阶段,出现了意外事件又该怎么办?”黄兵笑着说,其实最好的结果就是所有预案都不要派上用场。

    此次发射安排在了海南气温最高的7月,发射时间又值中午,烈日当头,火箭在加注、发射前,都要做好降温,于是,“大火箭”做到了“全程冷链”运输。好在此次“高温演练”之前,两年前同样是在7月,长五火箭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时已经经受过高温的考验,这让他们更加有把握,也志在必得。

    时隔450天,7月24日下午,长五B火箭再次腾空而起,在蔚蓝的天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正如“最好的永远在下一次”那句寄语,团队已经把目光投向了下一次任务了。

    7月,三地奋战!

    这个7月,对于长五B火箭而言,“考场”不仅在文昌。

    此刻,备战梦天实验舱的火箭已经进入出厂前的最后准备阶段。问天、梦天发射前后仅仅间隔3个月,这意味着很多工作需要并行开展。试验队针对北京、文昌、天津三地的工作需求,精心排布了工作计划,确保周密调遣、万无一失。

    上半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突发疫情,很多行业按下了“暂停键”,但是环环相扣的中国空间站建设却无法暂停。困难再大,后面的任务也要如期发射。航天人,使命必达!

    出京、进津都有严格的限制,需要按照防疫要求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北京距离天津130公里,但去一趟就要按照规定“隔离7天”,这给火箭总装、测试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流动,有的人直接把工作岗位“搬到”了天津,用“钉钉子”的方式选择了坚守。他们把“国为重、家为轻”的情怀倾注到了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中。

    5月20日,当时正是北京疫情最胶着的时期。一架包机从北京起飞,4个小时后,顺利抵达海口。这架飞机上搭乘着去执行问天实验舱任务的火箭发射试验队队员。

    由于疫情管控升级,发射试验队队员只能待在发射场,进出要执行严格的审批手续。问天、梦天两次发射任务衔接紧密,很多人5月份进入发射场,要等几个月之后梦天实验舱发射结束才能再出来。

    黄兵动情地说,在坚守事业的这段日子里,很多人错过了人生中的关键节点,孩子中考、高考,老人手术、住院……对个人来讲,不失为一种遗憾。这些年,面对高密度的发射任务,航天人长时间出差成为了一种常态。然而,在面对“国和家”的选择时,很多人毅然地选择了前者,毫无怨言地在平凡普通的工作中,演绎着自己的“大爱”。(黄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