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创新院党委:积极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示范单位 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创新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时间:2023-02-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强调,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作为航天科技集团新近成立、以科技创新为主责主业的研究院,航天创新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集团公司赋予的“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的示范单位”使命定位,深入思考“什么是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如何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这一时代课题,科学把握基础研究规律,积极探索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示范单位的方法路径。

一、充分认识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重大意义

航天技术事关国之重器,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核心关键领域必须始终坚持自主可控。6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新一代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连战连捷,我国实现了诸多关键航天技术由跟跑、并跑走向并跑、领跑,部分技术率先进入“无人区”。

随着航天强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将有更多航天技术进入“无人区”,无人领航、无路可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将成为常态。我们必须立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技术支撑。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航天强国建设的交汇点上,航天创新院应运而生,按照集团公司赋予的职责定位,聚焦人工智能、先进探测、先进材料、先进动力等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颠覆性领域发力突破,积极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变革科技创新范式,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打造新域新质力量,努力建设成为智能科技的总体创新机构、基础前沿的集中创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机制试验田,引领航天发展方向,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航天智慧、航天方案、航天力量。

二、深刻把握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内涵要求

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要按照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部署,围绕航天领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把握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内涵要求。

要着力成为原创需求提出者。从建设航天强国和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出发,坚持需求导向,瞄准关系航天强国建设及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方向,聚焦影响航天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发力突破。

要着力成为原创活动组织者。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跨学科、大协作的创新基地,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科研组织的主体,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形成推动航天原始创新的强大合力。

要着力成为原创技术供给者。聚焦关键领域“0到0.5”的基础研究,面向影响航天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前沿技术及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中的共性基础问题,提出原创思想、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聚焦“0.5到1”的应用基础研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面向航天领域的应用需求开展研究,打通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要着力成为原创市场应用者。坚持向科技要战斗力,履行好技术发明、技术发现、技术验证到成果转化的职责,引导产学研用等协同联动,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把更多航天领域原创性成果转化为国家综合实力。

要着力成为原创机制实践者。在传统型号研制和系统集成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和原始创新特点的科研组织模式;探索自下而上技术驱动与自上而下需求牵引融合并重的创新模式;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力量融合创新的机制,加快形成研试用一体、快速迭代升级的创新机制;探索汇聚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的新机制。

三、积极探索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的示范单位方法路径

按照集团公司赋予的职责定位,我们不仅要打造成为航天原创技术的策源地,更要在探索打造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实践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着力成为示范单位。

我们将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强根铸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推动党建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政治保障。

我们将改变创新思维,研究创新方法。打破“跟踪模仿”的惯性思维,从需求出发提出解决方案;树立“长板效应”思维和“跨界创新”思维,变“找问题”为“找长板”,呵护创新火花。紧密围绕“四个面向”,探索形成场景构建、短板梳理、技术供给、方案拟制和评估验证的“创新五步法”,实现从需求到创新方案的论证闭环。

我们将探索创新机制,构建创新生态。构建随时受理、专家负责、充分授权、流程扁平的快速立项决策机制;实施差异化任务管理,对重大技术验证任务实行项目制,对前沿创新任务实行课题制;探索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打通基础前沿成果转化渠道,促进创新成果向航天领域有效转化应用。围绕航天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勇当创新链“链长”,构建创新生态圈;联合专业技术背景相同或相近单位,打造航天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我们将汇聚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实行更加积极灵活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基础研究人才的科研、成长提供长期稳定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建立以“专职+双聘”为主体、“学生+博后”为补充、“开源+云端”为蓄水池的人才队伍体系,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航天创新事业中。传承弘扬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培育爱国奉献、激情敏锐、创新超越、勇争一流的创新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激发创新活力。

航天创新院应国家需求而生、为国家战略而长。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集团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深入探索和研究创新规律,多谋原创技术之“策”、广开原创技术之“源”、善建原创技术之“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贡献更多创新智慧和力量。(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创新院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