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中国空间站三舱基本构型的最后一个舱段——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托举升空。实验舱精确入轨,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随后,实验舱采用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与空间站对接形成组合体。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按照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梦天实验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即将完成,“天宫”建造大业即将收官。
我国空间站工程使用的空间站各舱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中继卫星以及发射这些航天器所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广大航天人牢记初心使命,圆满完成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全力以赴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此次梦天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也是集团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航天强国重要指示和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给集团公司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精神取得的最新成就。
巨箭起于海之南
护送“梦天”入九霄
两年间,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长征五号B火箭用连续3次圆满成功向世界宣告:属于中国人的空间站时代要来了,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又迈进了一步。
长五B火箭是以发射空间站舱段任务为目标进行设计的大型近地轨道液体运载火箭,充分继承长五系列运载火箭研制基础和经验,提高运载能力和可靠性。
在这次发射任务中,长五B火箭为梦天实验舱提供了精细化服务,对标发射可靠性要求高、入轨精度要求高、运载能力要求高等任务特点,圆满完成发射,为中国航天定格了唯美的梦天之吻。
长五火箭副总设计师黄兵介绍,为满足空间站大舱段发射任务要求,长五B火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其中包括20.5米长国内最大整流罩分离技术、4.1米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并将发射窗口由“零窗口”拓展为±2.5分钟的“窄窗口”。
我国空间站的3个舱段重量均超过22吨,长五B火箭是发射空间站舱段的最佳选择。不仅推力足够大,火箭还能依靠更先进的制导技术不断调整弹道,直奔空间站。就好比投出去的篮球能按照篮框位置、球场风速、气流和温度等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前进轨迹,直奔篮筐而去。
长五B火箭就像太空列车,在梦天实验舱前往太空的旅程中,提供了诸多服务和保护。火箭拥有目前我国最长最大的整流罩,整流罩长度达到20.5米、直径5.2米,容积超过345立方米。如此宽敞的空间,也是为了发射空间站舱段而量身打造的。再加上优化的布局设计,梦天实验舱的乘坐环境可谓宽敞舒适。
整流罩是运载火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保护卫星或其他有效载荷免受气动力、气动加热及声振等有害环境的影响。研制团队采用三维视觉扫描等技术,对整流罩以及实验舱的尺寸进行精准仿真,反复详细校核,确认了关键位置的安全间隙,确保在飞行、分离的过程中,梦天舱享有足够的空间,不会在飞行过程中贴近整流罩。
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潮热的环境下,“梦天”早早就坐进了整流罩。整流罩内配有送风、隔热、防水等措施,在火箭飞行过程中,得到重重防护,不惧恶劣的热学环境、力学环境和噪声环境。
火箭自重越轻,运载能力和价值就越大。长五B火箭还突破了瘦身减重的关键技术,确保梦天实验舱“座椅”的高质量和轻盈性。火箭一飞冲天,燃烧自己,带给“乘客”的是安全与舒适。
据了解,长五B火箭还将承担中国第一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发射任务,届时望远镜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开展更多的宇宙空间探测和前沿科学研究。火箭未来还将与远征系列上面级形成组合,形成多星组网发射的能力,充分发挥运载能力大、单位有效载荷经济性好的优势,满足不同发射任务需求。
梦已展翅向天飞
“天宫”将成梦将圆
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梦天实验舱作为天宫空间站第三个20吨级大型舱段,是我国空间站“T”字构型组合体的最后一个部分。该舱段聚焦高价值的在轨科研,将与空间站其他两舱实现控制、能源、信息、环境等功能的并网管理,共同支持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是天宫空间站得以实现空间科学实验工作的关键核心载体。
梦天实验舱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资源舱4个舱段组成,舱体全长17.88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约23吨。4个舱段采用了独特的“套娃”设计,工作舱在最前端,通过对接机构与核心舱相连,主要是航天员舱内工作与锻炼的地方,也是舱内科学试验机柜安装的地方。载荷舱与货物气闸舱则是以“双舱嵌套”的形式与工作舱相连,也就是说,在载荷舱的内部,隐藏着一个货物气闸舱,主打货物出舱专用通道。最前端的是资源舱,也是对日定向装置和柔性太阳翼等安装的地方。
梦天实验舱。八院提供
梦天实验舱的定位是航天员工作的地方,是三舱中支持载荷能力最强的舱段,其配置了13个标准载荷机柜,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可支持流体物理、材料科学、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试验项目。同时,为了最大化实现舱外试验支持能力,梦天舱舱外配置有37个载荷安装工位,可为各类科学实验载荷提供机、电、信息方面的能力支持,确保它们在太空环境下开展各类实验。特别是载荷舱上配置有两块可在轨展开的暴露载荷实验平台,进一步增强了空间站的载荷支持能力。
随着空间站更多科学实验任务的开展,空间站载荷供电需求也成倍增加。因此,梦天实验舱与问天实验舱同配置、同发力,装配了展开面积近138平方米、功率达13.5千瓦的“巨型翅膀”——柔性太阳翼。我国空间站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两个实验舱配置的4副太阳翼让空间站日发电量可达1000度,为我国空间站打造最强劲的能量源泉,真正实现“用电无忧”。
梦天实验舱应用了载荷自动进出舱技术,实现了流程简单、对载荷支持能力强、对载荷自身要求低、可连续开展进出舱任务等特点;配置了一台载荷转移机构,可以稳定地执行将货物从舱内送出舱外,或将舱外货物运至舱内的任务。载荷转移机构的运送能力能达到400公斤、单次运送货物包络可以达到1.15米×1.2米×0.9米。与航天员“带货出舱”的方式相比,货物出舱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减少了航天员出舱和航天服使用次数,有效提高了载荷进出舱效率,降低了载荷进出舱成本。
为了满足将来更大尺寸、更大重量货物的进出舱需求,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上还安装了一款独一无二的方形舱门,宽度可达1.2米。舱门采用全自动弧形滑移设计,可以为货物的进出舱提供一条宽阔的走廊,也是隔离舱内与舱外空间环境的关键设备,是我国空间站首次亮相的方形自动舱门。
梦天实验舱专门配置了微小飞行器在轨释放机构,在载荷转移机构与机械臂的配合下,能够满足百公斤级微小飞行器或者多个规格立方星的在轨释放需求,解决微卫星和立方星低成本进入太空的问题。
航天员只需在舱内把立方星或微卫星填装到释放机构的“肚子内”,释放机构即可搭乘载荷转移机构将小卫星运送至舱外。出舱后,机械臂抓取释放机构,运动到指定的释放方向,释放机构就会像弹弓一样,把小卫星弹射出去,实现在轨“放卫星”。
三舱合一“T”字构型
建宫大业创辉煌
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空间站系统,在设计之初就高度重视系统层面的设计架构和技术体制,坚持“1+1+1=1”的设计理念,重点突出系统顶层设计,实现三舱间系统融合、接口匹配。在产品实现层面,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研制验证、统一实施的方式进行。空间站三舱统一规划舱段功能定位、舱段间接口和配套产品,三舱产品通用化率超过80%。
“梦天”对接转位后,将把自身资源融入组合体,与空间站其他两舱实现控制、能源、信息、环境等功能的并网管理,届时空间站将完成继“问天”组装后再一次系统集成。
总体电路分系统实现了整舱电能向各舱段区域的供给分配和输送,并负责空间站内部、空间站与各来访飞行器间的供电并网,可谓航天器肌体的“血管”,让电能在空间站各舱段间灵活流动,送至每一个角落。空间技术试验分系统配置了载荷光纤网络、无线WiFi和舱外载荷适配器,可以为舱内外空间应用、空间科学、技术试验各类载荷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系统集成后,三舱能源并网统一管理,两个实验舱可以跨舱进行能源调配,并通过热控散热回路连通,实施与能源供应匹配的散热能力调配;三舱平台和载荷信息实现统一管理,各种信息网络实现大联合,平台总线、载荷以太网及其配备的WiFi均完成并网,可实现系统无差别监视管理任何舱段的设备;三舱为航天员提供的生活工作环境实现统一管理,三舱组合体密封空间连通,形成完整的空气循环,统一控制空气压力、成分及温湿度,让航天员在各舱段内都处于适宜的环境中。
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现场指导发射的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表示,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作为国家最主要的战略科技力量,航天科技集团将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以“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为发展目标,不断夺取航天事业新胜利,奋力谱写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文/陈立 任长胜 摄/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