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五B火箭成功发射梦天实验舱融媒体报道专题
踏青云上寰宇 巨箭逐梦苍穹——走近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背后的青年团队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时间:2022-11-02
 

梦圆航天,正当其时。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自2020年以新秀之姿完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以来,接续将空间站组合体关键部分——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送入太空,不断推进空间站组合体建设。10月31日,长五B再度出征,成功将梦天实验舱送入太空。

将时间前移,在10月份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如果和有些人聊长五B,会发现他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长五B初长成

这是长五B第四次挑起重担。总长约54米,一级半构型,捆绑4个直径3.35米的助推器,长五B是为发射空间站舱段任务而生、不断奔赴大型近地轨道的液体运载火箭。它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强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这次任务依旧打出了“王者”风采。

此次任务,长五B优化了射前流程。低温火箭面临低温推进剂加注问题和复杂的射前流程,因而如何优化流程、适应零窗口发射是本次任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火箭副主任设计师王浩苏解释:“各系统耦合性高的工作由‘串联’变为‘并联’,为火箭发射前预留了2.5分钟的故障处理时间。”

长五B还为梦天实验舱提供了精细化服务。像空间站舱段这类“乘客”具有大、高、重等特点,常规的包带无法固定住这些庞然大物,因而特殊的整流罩和能够快速、可靠、无污染分离的箭舱分离装置尤为必要。火箭结构总体设计师王乾介绍:“直径5.2米,长20.5米的整流罩是为梦天实验舱量身打造的,整流罩内配有送风、隔热、防水等措施,无论在地面还是在天上都为‘乘客’营造干净适宜的环境。两条圆形的箭舱分离装置可让‘乘客’坐得舒服、起得顺利。”

此次发射,长五B还提高了入轨精度。“窄窗口”点火可以提升火箭点火可靠性,但地球不断自转,为克服地球自转影响,需要箭上具备起飞时刻偏差修正能力。一院总体设计部科普专家钱航表示,“长五B创新运用姿态控制增益优化和复合制导方法,从而提高了火箭姿态控制精度,直奔空间站。”

一院一众试验队员说,长五B成熟了。说这话时,他们眼里闪着光。

“两总”的餐桌

在烟火气十足的文昌航天发射场一院食堂,刚结束半天工作的试验队员将安全帽堆在一起后便行色匆匆地去取餐,排列整齐的圆桌上摆放着一中队、二中队等队伍的标签。

圆桌上,或安静吃着饭,或抬头看新闻,或讨论着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他们很放松地享受难得的平静,偶尔会向身旁的圆桌侧目,那是老总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对王乾来说,他从未想过食堂这样一个满足腹欲的地方,也能增知涨识。身处总体岗,他与“两总”的交流很频繁,也经常走到旁边“两总”的餐桌。他的家常便饭,不知从何时起多了一道汇报工作、接受指导的“菜肴”。

在餐桌上,“两总”要他汇报工作情况,并给他指点不足之处,也会邀请他一起吃饭。“两总”不是古板严肃的人,只是当所有人都在为了成功而紧张时,他们会多几分认真和思考。

王乾最初很紧张,但是慢慢地在这里发现自己学到了太多,加上“两总”谈事情一针见血、为人又很亲和,这张桌他上得更勤了。

王乾说,其实长五B至今已经比较成熟了,但“两总”认真的劲头并没减。

按计划,试验队每天都有既定的工作安排,队员完成每一项工作都要在工作表上画勾,并且对已经完成的工作作书面和影像记录,确保所有工作有迹可循、有案可查。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项项细分的工作到一件件整体工作,然后汇总到“两总”那里。“两总”会针对关键的环节重点查看,并要求对不清楚的地方补充说明。更多的时候,他们会跑到现场亲自看一看。

“有一次,李总穿着防护装置上塔架检查,脚就踩在临时放置的一块木板上。”王乾回忆起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的那些亲力亲为,说,“木板真挺简陋的,我们心里直犯嘀咕,但李总下来之后只认真地说问题和改进措施。”他的眼里只有火箭,只有成功。

对于潜力无穷的设计师来说,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饭要吃。而王乾,只是落座“两总”餐桌的其中一位。

拥抱变化

四舍五入、夸张点说,长五B运载火箭分离结构及火工品装置设计师赫志亮,是站在长五B上“推”梦天舱飞向空间站的那个人。

“一发火工品就是一发箭。”这一发任务,赫志亮几乎负责了全箭分离装置火工品。“火工品决定分离装置是否正常工作,也间接决定火箭的成功与否。”

工程重大重要,工作关键要紧,任务繁重复杂,赫志亮看到报告越堆越高,压力才被卸得越来越小。“随时找我”这样的话在任务伊始是不能随意说的允诺,好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赫志亮开始慢慢介绍分离装置火工品的一些技术应用。

长五B和梦天实验舱是超重的两个航天器,分离时稍有不慎便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使用分离装置火工品时,有无污染和冲击量是首要考虑的点。

“如果不做设计防护,火工品产生的粉尘会对实验舱舱体造成污染,过大的冲击量也会对实验舱内耐冲击弱的精密仪器造成损坏。”赫志亮解释,“所以我们做了无污染的分离装置设计,并设计了将冲击力大幅减小的阻尼盒,确保分离时安全且干净。”

赫志亮介绍完技术状态后被问了一个问题:你工作前后的状态是怎样的?

他说,读书的时候,没有很多压力,并且有大把的时间可支配,他的足迹可以很快遍布所在城市,可以在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上用时间换开心。工作的时候,任务和担子一起落在肩上,哪怕得了空也要考虑能不能及时应对工作上可能有的“突发临时召唤”。

被问及怎么看待这些改变,赫志亮说,他是一个航天人,是一个分离装置设计师,肩上的责任不一样,对这些改变他并不抗拒,而且是积极拥抱变化。

面对大浪翻涌,船上的人会理解冲浪者的浪漫吗?(文/任长胜 摄/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