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航天先辈 汲取奋进力量
来源: 中国航天报      时间:2024-04-10

编者按:

回首航天事业发展史,总有那么一群心怀梦想的人,他们将青春甚至生命献给了祖国航天事业,孕育了宝贵的航天精神。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航天人以文章追忆故人,追思缅怀先辈,传承航天精神。本文选登几篇,与君共勉。

追忆“倔老头”

屠守锷,航天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我的印象中,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屠老总都是深受一线技术人员爱戴的“倔老头”。

他说:“没有好的作风,就没有资格搞航天。”他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在生活中朴素低调。

20世纪70年代,研制工作异常艰难,在屠老总的带领和坚持下,我们才杀出“重围”,取得胜利。当时,为了加快研制进度,屠老总始终和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师傅一起奋战在第一线。不管是在解决技术问题的讨论会上,还是在车间生产第一线,随处都可以看见他的身影。

遇到问题时,一直坚守在现场的屠老总和大家一起分析情况、查找原因,鼓励大家沉着冷静、战胜困难。不管加班到多晚,他都要坚持到底,工作结束后,才在深夜里和大家一起骑自行车回家。

1970年年末,为了方便工作,试验队决定就近住在山上,临时宿舍的床上用品其实就是草垫、被褥和枕头。没有床,就打地铺,十多人挤一个大房间。工作人员见屠老总年纪较大,工作又忙,便腾出了一间办公室,摆上木床,供他休息。但屠老总坚持要和大家住在一起,除了有时回院里处理一些工作外,每天都和大家一起睡地铺,直到工作结束。

那段时间,屠老总和我们一起在招待所食堂就餐时,总是和大家一样拿着碗筷排队。同志们怀着敬重长者的心情,劝他不要排了,请他到前面先打饭,但总是被他婉言谢绝。他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倔老头”!

(李法瑞)

缅怀老首长

1966年,我被分配到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工作,王耀山当时是所政治部副主任。在谈话时,王耀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鼓励我为祖国航天事业献身,坚定了我的人生方向。之后,我开始近距离与王耀山同志接触,了解越多,越对他敬佩有加。

王耀山出生于河北定县(今定州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1年6月徒步去延安参加革命,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共中央机要处,跟随毛主席转战南北。1959年,他从部队调入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先后担任一部4室政治委员、5所政治处副主任、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政治部副主任。

在这片航天热土上,王耀山深入工程组出谋划策,攻坚克难,成为大家的主心骨。生活中,他没有一点架子,还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志。比如在困难时期,他把营养品分给技术人员,自己却不吃;了解到大家有困难,他总是主动提供帮助……在很多人心里,他就是一位可敬可亲的老首长。

后来,为了大三线建设,王耀山主动去了条件艰苦的革命老区工作。直到近30年后的2000年5月,王耀山才回到自己工作过的航天城定居。他见到昔日的老战友、老同事,老首长十分高兴地说,能够看到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是他最大的幸福。 (于树川)

难忘与“中国保尔”的第一次见面

年轻时,我心中的偶像是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后来,我又读了《把一切献给党》,知道“中国保尔”吴运铎的感人事迹,就萌生了一种信念——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无巧不成书,当我第一次走进单位大门时,本来离我很远的伟大人物,一下子成了我的领导。

我永远不会忘记1960年1月的那个深夜,北京的雪下得特别大,我刚从外地来北京工作,住在一个阶梯教室改成的“工棚式”宿舍里,双层通铺上上下下一共住了60多个人。次日清晨,雪停了,但屋内屋外温度几乎一样,我们没有一个人叫冷叫苦。还没等我穿好衣服,吴运铎就来看望我们了。我半卧在二层通铺上,十分崇敬地望着他,他向我们频频招手,这就是我与“中国保尔”的第一次见面。他看着我们说:“同学们辛苦了!我们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我们的事业是光荣的。”我望着他的脸,心想,这就是“中国保尔”给我上的第一堂课。

1960年春天,吴运铎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因试验受伤的左眼不停地流泪,疼痛不止,但他仍然坚持工作。他的精神激励我不断追求进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85年,分别了20多年后,当我再去看望吴运铎时,他的脸上又增添了许多新伤疤,但他的信念仍然是那样坚定。他家里摆放的榔头、铁锯、钳子,使我感到好像进了他的另一间实验室。这时,我又想起那句话:“我们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我们的事业是光荣的。” (范树国)

怀念老领导

工作期间,姜延斌是我的领导,他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科技部部长。在航天事业开创初期,一切工作从头开始,任务繁杂又艰巨。为加强全院科研管理,姜部长建议从各部、所里调一批精干人员到科技部任职,我便是其中之一。可以说,他是我的“伯乐”。

在长时间的交往过程中,姜部长很多方面都给我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因此,我一直将他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姜部长的前半生可谓戎马倥偬。他于1938年参加革命,在安徽亳北开辟根据地期间,他是当地的传奇人物,英勇善战、足智多谋。

除了在革命中身先士卒,他在航天战线也是如此。记得当年国家决定建设大三线时,他主动携全家迁往四川。在巴蜀大山深处,他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生产基地,并带出了一批骨干,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我晚年出版《岁月留痕》一书时,姜部长欣然为此书作序:“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忠仁平生做到了这一点。”这句话是他对我的肯定和褒奖,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呢! (张忠仁)

纸短情长寄哀思

我从事技术工作50年,临退休前,很想写文章总结一下自己的工作。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已经退休的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副所长王汝龙,没想到他觉得此项工作很有意义,建议我开展。

稿子写好后,我想请老领导王汝龙帮忙审查一下,因为他是所里的老专家,若经他指点,定会受益匪浅。其实提出这个要求时,我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当时他已经80多岁了,并且有很多工作要忙。令我没想到的是,他二话没说就痛快答应了。

拿到稿子后,老领导并不是粗略看一下,而是逐字逐句进行审定,特别认真、仔细,大到立题、试验重点措施、计算结果与评定,小到每个标点符号,包含中、西文与拉丁文字母的标识,都做了极为认真的修改,而且前前后后修改了3遍。最后,我的文章登在了中国航天质量协会主办的《质量与可靠性》杂志上。

通过此事,我切身体会到了以王汝龙为代表的航天老专家的可贵品质,他们严谨、认真、负责,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对后辈的帮助和教诲是毫无保留的。正因为如此,航天精神才能一代代地传承下来,航天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2014年,王汝龙离开了我们。但我每每回想他的音容笑貌,回想他对我的帮助,悲伤和怀念便笼罩在心头。 (吉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