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城杯”2013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 正文
来段“承德过年STYLE”
发布时间:2013-05-02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报
  “咔嚓”,镜头定格在这一瞬间,画面上是我11岁的妹妹又想哭又想笑的尴尬表情,怕是吃饺子咬到硬币了。这是我们老家承德过年包饺子的讲究,要把硬币包进其中一些饺子里,谁吃到硬币就预示着来年会有好运气。

  小时候,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为过年忙活起来。特别是最后五天,俗话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猪吃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满街走,三十晚上,除夕守岁,玩一宿。

  说起磨豆腐,在过去几乎是每家年根儿的必修课。把丰收的大豆洗干净后,拿到碾子上去磨。那个碾子别提多沉了,三四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才能勉强推动它。我们几个小家伙们也就是新鲜一阵儿,合力推几圈累得不行,也就各自找个由头跑去别处玩儿了。稍微富裕的人家可以用驴子来磨豆粉,一般家庭就是人力来推碾子,后者虽然很费力,但速度可以控制,还能随时把碾到边上的豆粉刮到里面去,避免浪费的同时还能把豆子磨得更均匀。

  搞定这个最费时费力的工序之后就是将豆粉放到特定的容器里,加热水、过包、点卤水、压包,这样,新鲜滑嫩的豆腐和香醇可口的豆浆就出炉了。刚出锅的豆腐蘸着韭菜花、辣椒一并趁热入口,不需要咀嚼就自然滑入喉咙了。豆腐本身的豆香弥漫口中,稍后再喝上一口浓浓的豆浆,虽是一道极为普通的农家食物,却饱含着浓浓的年味儿。

  还有就是包豆包。一锅一锅蒸熟的豆包被转移到用高粱杆串起来的帘子上,放到院子里冻着。第二天早上豆包就变得像石头一样硬,这样不会变质,可以留着慢慢享用。

  油炸食品也是年终的一项“大福利”,对于平时炒菜都不怎么放油的我们来说,没有比吃顿油炸大餐更嗨的事儿了。有油炸大果子、油炸发面圈、炸豆腐丸子,还有把猪肥膘熬成猪油后剩余的残渣——油滋啦(当地土话)。每每念叨起它,我的耳畔仿佛就传来家里熬猪油时锅里发出的“吱啦、吱啦”的声响,真是一种带香味儿的天籁之音。我们这群馋嘴的小孩,就在家里大人干活的时候边打下手,边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满足下“馋虫痒痒”的嘴巴和肠胃……

  看看时间,又要过年了,真希望自己能再重回小时候,再过一把承德大年!

  (作者:刘远航)
[关闭]  [打印]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