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与其说过年,不如说忙年,因为过年那几天算得上家里每年最忙的时候了。早在腊月二十六,爸爸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从腌泡菜到卤牛肉,都算好了日子;妈妈也早早上街采购各种年货,“倒福字”、糖炒栗子、酥糖,这些都是必须的。紧接着就是扫除,忙着把所有可以盛放食品的用具洗涮一遍,一家人忙得脚不沾地,却不亦乐乎。
大年三十那天,从零时开始,鞭炮便噼里啪啦地响起来,远远近近,稀稀落落,一直持续到天亮。小孩子在爆响中好不容易熬到天亮便又早早起床,迫不及待地向大人“恭喜发财”讨“压岁钱”,先是从自家“恭喜”起,再一家家走亲戚,“恭喜”完还要躲在角落里清点自己的“收获”。
就这样,忙着忙着就到了正月十五,年也就过完了。虽然忙,但是这最忙的十多天也是一年中最盼望、最幸福的日子。
但是这些记忆似乎只停留在了小时候。在贫困的日子里过年,我们关注的是有新衣服穿、有肉吃。如今,我们不愁穿不缺吃,过上好生活了,反而年味不重了。在一项社会调查中表明,“北漂”过年不愿回家的足足占了43%。被问原因,回答竟然是因为“忙”的压力,但是这个“忙”的含义似乎已经悄然转变了。
如今过年也要从一个月前就开始“忙”,忙各种工作报告,忙排演年会节目,但最“忙”的还应该是“春运”了。想要回家的人们往往提前一个月就要开始关注购票信息,研究购票攻略,甚至要目不转睛地刷屏幕或者通宵排队购票……这样的“忙”也难免让工作了一年的上班族们直呼“鸭梨山大”。
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世界如何变化,我相信在一些人心里,过年始终有永远抹不去的情结。这些情结中有母亲做的一盘菜,有与家人一个简单拥抱的温暖,有与朋友一次无话不谈的聚会……
也许,昨天、今天、明天的年味不大相同,但中国的底色没有变,鞭炮依旧那么响亮、震耳欲聋,烟花依旧那么绚烂,眼花缭乱,而团圆、快乐、喜庆、祝福,这些依然是新年中不变的话题。
过年,就让一切变得简单些。哪怕千里走单骑,哪怕被亲戚唠叨,我依然会从腊月初就开始忙着掰着手指头算着那一天的到来。
(作者:陈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