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城杯”2013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 正文
从茅盾文学奖作品中读“反腐”
发布时间:2013-05-10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报
  ——重温长篇小说《抉择》有感

  张平创作的《抉择》是一部长篇小说,它再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个大型国企的故事。故事脉络并不复杂,春节前夕,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的工人到市委机关聚众示威,并举报公司领导层的腐败问题。此事引起当地主抓经济、生产的市长李高成的高度重视,经过秘密调查,清正廉洁的李高成竟发现其一向信任的老部下、老上级和妻子都与该集团的腐败行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面对残酷的事实,李高成不得不在普通的老百姓和熟悉的妻子、领导之间,在理想信念和“亲情”、“友情”之间抉择。最终,李高成选择了用人民赋予的权利维护人民的利益,将侵吞国家资产和利用官职不法牟利的国家“蠹虫”送上法庭。

  在反腐力度空前的今天,笔者重温这部小说感慨良多。

  “右派”家庭中的反腐作家

  作家张德祥曾评价外表文弱、说话声柔语慢的张平:“就是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文字却恰恰气势浩荡,挟雷带电,总是充满正义的激情。无论哪一部作品,无不是为正义和公理鼓与呼。”他认为这根源于张平的性格与性情,根源于作者命运与心灵的遭遇。

  张平的父亲是一位教授,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遣返回乡劳动。张平四五岁左右便随父亲落脚农村。他的童年、少年、青年都是在父亲这样的遭遇背景中度过的。张平在农村与农民一起朝夕相处生活了20多年,他们的苦乐早已在张平的心灵中体味至深。所以有人说张平的文字是“带着他的生命本色,带着苦难和善良,带着改变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精神力量,带着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愿望。”

  他认为,写作首先应该是一种责任,面对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面对着泥沙俱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一个有良知的作家,首先想到的也只能是责任,作家的责任就是干预社会,就像有了小偷需要我们大喊一样。他在《抉择》的后记中也说:“作家绝不可以远离时代和人民。不关注时代和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写作者,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带着这样的情感,张平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便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法撼汾西》、《天网》、《抉择》、《凶犯》、《少男少女》,中短篇小说集《祭妻》、《姐姐》、《夜朦胧》、《十面埋伏》、《对面的女孩》,长篇报告文学《孤儿泪》等。虽然其中一些作品让他遭遇了绵延十年的官司,但他得到更多的是支持和荣誉。他的作品获得了全国第七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山西首届赵树理文学奖、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等。

  在执著于挥笔抒志的同时,张平也开始担任不同层次的领导职务: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民盟山西省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2008年还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作家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副省长,张平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关照着社会变革中的人和事。

  常读常新的反腐力作

  《抉择》可圈可点之处正是抓住了改革中群众最关心的话题,小说紧紧围绕着改革中为公为私、为民为己等关乎各方切身利益的抉择展开追踪与剖析,使写作具有了社会性。

  莫言在《常识于平田浅草》中谈反腐小说的写作十分不易,“相对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作家的想象力往往相形见绌。”《抉择》很好地破解了这个难题,因为作品本身并不是特别在意文学技巧的修饰,而是凭借作者内心笃定的价值判断与腐败问题赤膊相对,并饱以老拳。

  “我原以为天底下只有农民苦。后来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工人一旦下岗失业,没有土地、没有粮食,比农民还苦。”张平在写作之前,曾采访了数十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他发现,对企业破坏和损害最大的是集体腐败,是权钱交易,是国有资产流失,而各种变着法子侵吞国有资产的花招更让人愤慨。张平决心要替工人说出心里话,要揭露那些腐败分子的真实面目,于是,这些就全部浸透到了《抉择》的创作中。

  2000年,张平凭借这部饱含血泪的作品,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同年,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生死抉择》上映,影片不仅拿到金鸡奖最佳影片奖,而且创下了当年票房最高纪录。时任中纪委书记尉健行看后还批示道:“应该让领导干部带着自己的家属看看这部电影。”

  这样看来,在腐败现象仍然猖獗的今天,重温并研读这部反腐力作不仅并不过时而且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抉择》中描述的改革开放初期,腐败现象还是新鲜产物。而如今,各种包裹着糖衣的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更为多样,干部、官员面对诱惑时的内心抉择也更加复杂。因此,在今天的社会大环境下,反腐不仅需要各级党政官员自身要具有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信念,更需要政府层面充分亮明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真正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反腐倡廉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要警钟长鸣,只有真正在“常”、“长”二字上下工夫,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务作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才能根除腐败现象滋生的温床,才能实现党风廉洁、取信于民。

  (作者:日月)
[关闭]  [打印]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