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观后记
我从小就对“十大元帅”十分崇敬:朱总司令运筹帷幄、彭大将军骁勇善战,更有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奇故事和那位洒脱飘逸的将军诗人陈老总……
从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到红军反“围剿”的浴血奋战,从抗日根据地的游击到南京总统府上的红旗……这些元帅用一次又一次漂亮的战役,书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辉煌。
最近,看完了《刘伯承元帅》,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出了一些关于刘帅的资料。其实厚厚的《刘伯承传》我没有看完,但要论起十大元帅的座次,在我心里,刘帅当仁不让第一把交椅。
首先,我认为刘伯承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帅才。有勇无谋者,只堪一介武夫之名;有谋无勇者,徒有纸上谈兵之能。
刘帅出身巴蜀,兼新学旧学于一身,后考入官立中学。辛亥革命,19岁的刘伯承即已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在护国运动中,刘伯承率部下攻下丰都,却被反扑的军阀部队击中了右眼,为不损害脑部神经,他强令德国军医不施麻药而直接手术,由此也得来了“军神”之美誉。此其勇也。
抗日战争中,我军制胜的法宝便是游击战,刘帅如此诠释“游击”之含义:“游”就是机动,“击”就是歼灭敌人;以掩护自己的弱点,寻找敌人的弱点,以发扬自己的特长,撇开敌人的特长。一个战术的成败,往往决定于战术运用者的指挥技艺,刘帅深谙军事理论,又有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此其智也。
其次,刘伯承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在炮火声中苦读兵书”已成为刘帅的一个习惯。
1941年,尚在前线指挥的刘伯承收到八路军总部送来的《合同战术》译稿,请求刘帅予以校订。就这样,刘帅边作战、边校稿,打掉敌军11个旅的同时,也完成了这部十余万字稿件的校订。这才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榜样。
解放后,刘帅最突出的贡献便是一手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而这也正体现了刘伯承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出任院长一职,并亲自授课,用现代化的军事理论武装我军的中、高级军官——这分明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才有的高度,而刘伯承偏偏以军事家的身份做到了。
“小米加步枪”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但在现代军事战争中却并不能克敌制胜。创新求变,刘帅的策略无疑为我军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这是刘伯承不到20岁时说出的一句话。
侠之大者,不在武功之能,亦不在毙敌无数。危急时刻,敢于为民族大业和苍生幸福而牺牲自己,方可称之为“侠”!
由此,口占七律,以敬刘帅:系出巴蜀忘此身,仗剑水火拯世人。丰都一役失右目,只眼专注立军魂。三尺讲台雄才展,排兵技艺撼乾坤。戎马元帅书生气,千古儒将刘军神!
(作者:童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