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网上流传一个笑话:讲到经常饱食之人难长寿时,健康专家说:人一生大约就吃9吨左右的食物,谁先吃完谁先走。一笑之余,不免深思。以此推而广之,人生所能享受的幸福,大概也是一个有限之数,可能也是“谁先享完谁先走”。
若人生福报有限,要想得到幸福或幸福长久,唯一之途,就是惜福,惜福才能开源节流,惜福才能幸福长久。
惜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内容。惜福之路,无外乎勤俭二字。所谓勤,开源之途,所谓俭,节流之道;且勤俭息息相关,勤劳的人懂得节俭,节俭之人多有勤劳品质。
古人云: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惜福的具体表现就是惜物。一个“惜”字,蕴含了多少温暖涵义:因为感恩,所以珍爱;因为知足,所以珍惜;因为敬畏,所以珍视……心中有“惜”的人,一定是有爱心、身心和谐的人,也应是有福之人。
在先贤轶事中,有许多惜物事例,稍远的例子如曾国藩,其以家书告诫儿女: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功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他饮食节俭,时人以其每食只蔬菜一品,称之为“一品宰相”。
近的例子如已故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拥有家财百亿,而一条做毛巾操的毛巾用了30年,平日一块纸巾要撕为两半来用,常吃的是家常卤肉饭。
对于这些人的惜物事例,我们要看到其中蕴含的高尚情操,更要看到他们之后的家族兴旺、事业昌盛,这里面即便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间接的关系或多或少是有的,即惜福之人有长福。
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淡忘了老祖宗关于勤俭的教导,忘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如今,仅就吃饭这一方面,君不见,满桌菜肴,未动几筷,便被当作垃圾倒掉。
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其实咱们中国人吃饱饭也没几天。当前,一方面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而另一方面,尚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的城市贫困人口。两者对比,说国人“未富先奢”毫不为过。
一直以为,对人对物的最大尊重就是充分发挥其效用,即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铺张浪费之时,很多物未用或未尽其用就被抛弃,实际上是对物、对资源,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的极大不尊重。按照佛家万物有灵的观点,一个经常暴殄天物、心中有“弃”的人最终也会遭到万物唾弃,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中比比皆是。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得到幸福或长享幸福呢?我的想法是:少弃多惜,惜物惜福,幸福就会长长久久。当然,首先要从餐桌做起!
(作者:余承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