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香港街头,我们能发现风格迥异的书店星罗棋布,其中既有像三联书店、中华书局这样实力雄厚、历史悠久的老书店,也有投资小、规模不大的田园书屋等“二楼书屋”,还有一些颇具规模的英文书店,如叶一堂(Page One)等。
位于九龙塘又一城商场的叶一堂是我常去的一家书店,其风格被很多人认为和台北的“诚品”、上海的“季风”相似。它除了主打英文书和英文画册的“特色牌”之外,还因为身处大商场而平添了几分商业气息。对于弹丸之地的香港而言,这家书店的占地面积称得上“巨大”。店内还设有咖啡厅供读者休憩,再加上装修精致,分区清晰,被很多学生视作书店的最佳“样板间”。除了出售各类书籍,店内还专门开辟了一个专区出售与书籍相关的附加产品,比如哈利·波特玩具、LOMO相机等等。而最受学生欢迎的则是杂志区和画册区。
和这样的大书店不同,被香港人称作“二楼书店”则因其“个性鲜明”而闻名遐迩。这些书店能给人一种身份的归属感。它会让前去购书的人感受到,“你去这个书店,是因为你属于那里,你能读懂它的个性。在那儿与你相遇的人也能懂你的特别。”
“二楼书店”的名字其实很写实,它泛指非位于地铺或商场内的书店,是香港的阅读文化之一。这种书店通常设于老楼之内,原因是租金较便宜。香港的二楼书店早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出现。当时香港一些知识分子深感香港的文化气息薄弱,遂以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来补救,也就是办书店,以此为启蒙社会的媒介。这些书店分布在九龙的旺角、香港岛的湾仔,卖的都是较冷门的书籍,如边缘文学、前卫艺术、严肃哲学、经典电影、美术杂志等。比如,阿麦书房,走出了一条走文艺设计的路线;老牌的田园书店则是主营港台文学。由于利润微薄,这些“二楼书店”通常设在租金较地铺低廉的二楼、三楼,甚至是十一楼。
除了书籍“剑走偏锋”,这些特色书店的整体设计受到台湾的影响和市场的压力,店主大多会选择个性化的路线,把店面变得更有人情味,更有人文气息。
此外,二手书店曾在香港的书店历史上红极一时,却因种种原因逐渐走向衰败。目前硕果仅存的几家二手老书店仍在经营一些文史哲类的旧书。在这其中,有些书籍虽然因为上了年纪,被岁月留下了几许沧桑,却极其珍贵。
这些各具特色的书店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前来光顾。和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不同,网络购书对这些书店的冲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香港是一个高度密集的城市,市民出行非常方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网络购物的需要。另外,网络购书通常目标性很强,购书者无法体验到逛书店时意外“淘”到一本好书的快感。正如梁文道所说,“我觉得书店有点像一个冒险乐园,你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遭遇到什么,它会让人惊喜。”此外,网络购书的价格也不占优势,二楼书店的一部分书籍其折扣力度比网上书店更大。因此,香港人依然保留前往书店亲自淘书的习惯。
香港书店的特点是书籍种类较齐全,图书上架速度较快,国内、国外的热门书籍,都会很快出现在他们的书架上。当然,书价昂贵也是前去香港买书的内地顾客共同的感受,这与城市的消费水平高有关,即使是内地出版的书籍,由于香港书店的店铺租金和员工工资较高,往往出售时会加一个额外的溢价,有人统计,虽然内地书籍相对便宜,却也要比在内地购买贵50%左右,台湾书籍比内地书籍略贵,而英文书籍的价格则会更胜一筹。
“文化沙漠”这顶“帽子”到底是何时何人给香港这座城市戴上的已经无从考究,但我却觉得这个称呼有些误读。且不谈这个城市每年无数场艺术展、音乐会、舞台剧等鲜活的文化元素,仅这些随处可见的特色书店和络绎不绝前来看书的人群,就能让我们看到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都市在不时散发着文化气息。
(作者: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