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城杯”2013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 正文
老家话是根
发布时间:2013-05-22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报
  人总是会变的,不论是喜好还是习惯,讲话也是一样。

  我的老家在湖北钟祥。小时候随父母搬家到远安,说话的味儿就变了:普通话代替了方言。那时候在外面我是绝对不说老家话的,觉得太土,难听。偶尔回到老家见到曾经的小伙伴,在地道的一片方言声中,我却偏要说普通话,用现在我儿子的话说,那就是“耍得”。结果小伙伴们惊诧而不是羡慕的眼神到现在还扎在我心底。但我在家里,与父母姐弟说话却仍是一口方言,而且和普通话间转换得特别娴熟自然。

  觉得老家话不土而是好听,那是我上大学以后的事了。室友们都来自天南海北,每天晚上睡觉前聊天,就听见南宁话、柳州话、湖南话和粤语齐飞,同一个词语用不同方言说出来让人一头雾水,我们互相教对方说自己的老家话,又费劲又有趣。

  有次,姐姐走在我左边,朋友走在我右边,我向左转头就说老家话,向右转头就说普通话,就像一个人身体里住进了两个灵魂。朋友是广东人,说听我们讲方言就像鸟叫,只觉得好听但不知道在说什么。这才知道,自己觉得土土的老家话,在别人耳朵里却有一种别样的动听。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自然就会两种语言,但下一代往往只会“煲冬瓜”——只会说普通话。儿子出生后,为了不造成小家伙学说话的障碍,不管是祖籍山东的爷爷奶奶还是出身湖北的姥姥姥爷,跟他说话全用普通话。为此,他姥姥还硬讲出一口钟祥腔的普通话,让旁听的人牙都快酸倒了。

  不能小瞧语言环境的作用。一直以为小家伙听不懂方言,一天我和老妈用老家话对话,他过来要拿玩具,我随口告诉他在哪儿,刚反应过来要用普通话再讲一遍,没想到他早麻利地找到了。原来,小家伙虽然不会说,但在他姥姥的熏陶下早就听得懂了。

  有人说,不会说老家话的人,就像没有根的人。老公有一个远房大哥,读书好,走出了山村成为了“公家人”,操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退休后,他却醉心于老家方言的整理与搜集,甚至想要出一本书。他认为方言从几千年前一直流传下来,有一些生僻些的词语甚至只有老一辈的人才会说,才听得懂,这其实是一种正在消失的文化。如果可能,他想把这种文化保持下去。

  的确,在我的老家话里,有许多词属于古老的说法,而现在已经不大流行了。像“三不知”,其实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意思。再联想开来,钟祥是明代嘉靖帝父母的封地,他父母的坟也建在那儿,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而我姥姥住的村庄叫“皇庄”,想来以前也是皇族所有的庄园,所以才会叫这个名字。每次看《明朝那些事儿》中写到嘉靖帝,我会不由自主认真细读,想从中找到自己老家的痕迹。

  慢慢感悟,有时候细品老家话,真的是一种历史的根,可以把现在同过去串起来。

  (作者:汪玲)
[关闭]  [打印]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