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老人家,实在是不一般地唠叨。他像影子一样,紧紧跟着你,不嫌麻烦不嫌累地盯着你,一直叨一直叨,没完没了,叨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
他什么都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头等大事,他一定舍不得不叨:“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甘肥丧也”,“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那些细细碎碎的,他也念得兴致勃勃:“栽花种竹,玩鹤观鱼,亦要有段自得处”,“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他叨得不分时候。看你吃东西,他来劲儿了:“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看你走路,他也啰嗦:“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你要睡觉了,他仍不肯消停:“饥来吃饭倦来眠”。你忙了闲了、你开心了郁闷了,他都有话说:“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快意时须早回首”、“拂心处莫便放手”,要淡定。
他教你识字:“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也教你辨人:“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他教你为人:“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他还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待人要宽容温厚。他也不希望你待己过于苛严,字字句句道出他与你的设身处地:“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让你薄待自己。
他希望你做一个自我内心认同并且为他人接纳的人,要朴实厚道,行事低调,胸怀坦荡,“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要使人易知;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
该说的,他悉数说与你听,却又担心你听不明白,想尽办法引喻设譬,竭力把每一句说清楚分明:“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他为你担够了心。担心你不快乐,劝导你努力保持内心的喜悦:“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担心你在外面吃亏,希望你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妥善自处:“完美名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担心你因家事伤神,劝诫你善事父母兄弟,把握要领科学育儿:“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
看着你富贵,看着你聪慧,他高兴着高兴着,忽然又变得忧心忡忡:“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他设想着你在人生之路上快马扬鞭或寸步难行的样子,感同身受:“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他告诉你幸福的真谛源自宁静的内心,并指引你通往宁静的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他参透事相,有力量放下一切,却不肯放下你,在他的心里、眼里、整个世界里装满了你。他是谁?如果他是你现世的家人、同事或者师友,你一定会烦透他。幸好,都不是。他是洪应明老先生,生活在400年前的明朝。隔着悠远的时光隧道,借助那本《菜根谭》发出的幽光,你们互相对望,他满脸慈祥,而你,大约满眼泪光。
(作者:孙晓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