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西城区,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法源寺。当时寺内的住持为了让僧人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环境中潜心修行,于院内广植香木——丁香。所以,每到春天,丁香枝头就会绽放出细碎的小花,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令寺院处处都弥漫着浓郁的花香。
前些日子,天渐暖,春意融。我得闲去法源寺踏青,见寺内丁香树的枝头已长出白、紫色花苞。望着眼前的丁香花,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个人:一张淡泊名利的面孔,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他就是宣武图书馆的馆长,李金龙。
他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爱宣南、写宣南,曾以宣南的生活为素材,创作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八大胡同》、《皇城古道——北京前门大街》、《京城天桥八大怪》等多部精彩的作品。他编写的剧本也被多个电视台采纳,在文坛上颇有名气。
然而,正当他的创作处在上升期的时候,他却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写作计划,全身心投入到繁琐、漫长的宣南文化课题之中,担任执行主编出版了《宣南文化便览》、《北京会馆集成》等书。对于他作出的这一惊人举动,我深感不解,问他缘由。他笑了笑说:“这是由于我对宣南文化深沉的爱,宣南的文化底蕴太丰厚了。然而,却没有人系统地整理过宣南文化的详细资料。”“可是,这会影响你在文坛上的发展呀!”他收起了笑容,表情坚毅地对我说:“文化应该属于所有人,凡是能为老百姓创造美好精神食量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
李金龙这一做,就做得轰轰烈烈!不仅收集、编撰与宣南文化有关的资料,他还要让“丁香诗社”重现人间。据史料记载,法源寺的“丁香诗会”起源于明代踏青时节诗人的吟诗唱和活动,到清代达到极盛。它不仅是跨朝代的诗坛盛会,还有着一抹传奇色彩。
在古时候,每到丁香花开时,法源寺的师傅们就会准备斋饭,广邀最知名的诗人一同赏花吟诗。当时赫赫有名的纪晓岚、洪亮吉、龚自珍、林则徐等人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曾在这里留下过流连忘返的足迹和脍炙人口的诗篇。到了1914年,甚至出现了百人“丁香诗会”的盛况。
法源寺的“丁香诗会”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前。1924年4月26日,在丁香花盛开的古刹法源寺里,诗人徐志摩曾陪同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这里赡古刹、赏丁香,留下了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此后,由于社会动荡,“丁香诗会”停办。1988年后,“丁香诗会”的重组曾被关心文化的学者、专家们再次提出。
直到200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丁香诗会”在李金龙的组织下隆重举行。当时有近百名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积极参与,使“丁香诗会”重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后的每年四月初,在古刹法源寺,他都要举办“丁香诗会”。那时的法源寺顿时变得热闹起来。看着在大雄宝殿前吟诗、在丁香树下作画的人们,李金龙的脸上常绽放宛如丁香般淡雅的喜悦笑容。
如今,“丁香诗会”已从单纯的诗人聚会发展为诗人、作家、艺术家以及广大群众都踊跃参与的诗歌盛会,成为北京市“十大创新文化品牌活动”之一,成为北京人心中永远也抹不去的文化标识。
组织“丁香诗会”,听起来轻松,然而却是个涉及七个相关部门的大活儿,但李金龙却心甘情愿地做了十一届。去年,他将十一届“丁香诗会”中有关讴歌丁香的诗歌,整理成了一本诗集《四月丁香天》, 让丁香的芬芳伴随着一首首诗歌在人间传诵。今年,他又到民政部注册了“丁香诗社”,使历史上的“丁香诗社”再次重现人间。最近,李金龙又和几个部门共同整理、编撰出一本新西城的详细资料——《西城之最》,“丁香诗会”也被囊括到了这本书中。
春天来了,丁香枝上再一次发出嫩芽。李金龙又在日夜思索着如何让“丁香诗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别看丁香的花小如丁,但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枝头便有了生机勃勃的朝气。那紫中带白,白中映粉的花朵,远远望去,一簇簇、一片片的,如云,如霞。
(作者:吴京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