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图》看大卫·米切尔的写作风格
《云图》是天赋异禀的英国小说家大卫·米切尔“高难度”的大作之一。这部小说非常“狡猾”,阅读它犹如一场冒险,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读者的IQ和EQ。
阅读的刺激来自于这部小说的“工程”巨大:它的故事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发生于1850年、1931年、1975年、本世纪初、克隆人随处可见的明天以及人类大毁灭后的未来,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光;每个故事的讲述方式都不尽相同——由日记、书信、第三人称小说、自传、审讯记录、口述史不同的体裁交织而成;各部分的文字风格全然迥异——从咬文嚼字的旧式文风,到简练直白的当代风格,直至味如嚼蜡的未来文字,有的饱含深情,有的紧张刺激,有的幽默调侃;六个故事的讲述顺序也极为罕见——其中五个故事讲到一半即被中途搁置,而后又按照与原来相反的顺序被补充完整,于是这部小说呈现出1-2-3-4-5-6-5-4-3-2-1式的奇异结构。这六个故事以一种俄罗斯套娃的方式,各自独立,又各自联系着。通读一遍,读者会发现,每个故事都是由另一个故事中的人物以某种形式所“阅读”到的;每个故事之间充满了因果和轮回之说。
可以说,作者“狠狠地”秀了一把自己驾驭文字的不俗才华。然而,这部集结了历史、爱情、悬疑、惊悚、科幻和奇幻于一身的小说,却在传递一个共同的中心思想:生命乃至于世界的往复因循,人类生存的结果,只是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唯有追逐自由、爱和正义是永恒的。
《云图》在英国上市之初,就被评论界渲染得犹如文学救世主降临一般。罗伯特·麦克克拉姆在伦敦《观察家报》上说《云图》是“一部精彩的全新天才小说”。最终,《云图》不出所料地成功入围英国的布克奖、星云奖、克拉克奖的决选。
大卫·米切尔除了颇具争议的作品《云图》之外,还有《幽灵代笔》、《九号梦》等作品都受到读者的高度关注。年仅44岁的他,曾获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且是榜上唯一的小说家。自他的处女作《幽灵代笔》面世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强调他的写作天分,不但惊讶于其写作的夸张程度,也折服于其作品所展现出幻化不定的面貌。
事实上,他并非只会“耍花腔”。每一部作品都被他视作需要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谁在往我的颈背上吹气?”(《幽灵代笔》的开篇)“在印第安小村落外那片荒凉的海滩上,我碰巧看到一串新鲜的脚印。”(《云图》的开篇)上述小说的开篇无一不是抛出一个叙事的诱饵,引人陷入其中。他承认:“开篇需精心构思,就像和人初次见面,你得注意发型,熨下衬衫。”
此外,他还是一位把零碎片段组成小说的大师,他擅长写格言警句(比如,“‘信仰’是世上最不排外的俱乐部,不过却有着最狡黠的看门人”),也擅长描写(比如,“金鱼拍打水花,时隐时现,就像一枚崭新的硬币掉进水里”)。虽然小说的文风大多直截了当,但是逻辑结构的“错乱”挑战着读者的每一根神经。
当然,对于大卫·米切尔的写作风格也有人并不买账。很多读者看完小说后都反映“晦涩难懂”,故弄玄虚。他们还把《云图》与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相比较,把《幽灵代笔》与贾木许的电影《地球之夜》相提并论,以此来佐证大卫·米切尔的作品“并非匠心”一说。但是笔者却认为,就像很多工业设计的大学讲师会对学生灌输的观念:在抄袭中创新又何尝不可呢?
(作者: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