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刚上初中的我疯狂地迷上了文学。初二下学期,我学着三毛的样子,决定辍学在家,天真地想成为一名作家。然而辍学后,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早己把心底的豪情壮志熄灭。在农村,离开学校,获得一本好书都是一种奢侈和徒劳。那种文化的荒芜感,无情地啃噬着求知的心灵。到了漆黑的夜晚,泪水和着悔恨将窗子染白,而年少的心却倔强地不肯将苦闷倾诉。
辍学近一年,在三线工作的父亲突然回家,大声宣告“咱们全家要进城了!”我也被告知,将重返初三课堂。我很兴奋但又害怕辍学多时,功课跟不上。但这时,我心底的文学梦又一次炽热地升腾而起。我把“人生能有几次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警句张贴在墙上。拼了!重新燃烧的梦想为我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即使是孤寂熬夜的日子里,也没能冻结那昂扬的斗志。
然而正当我怀揣着失而复得的梦想,按部就班前进之时,父亲却严肃地找我谈话,“咱家这样的条件,还是先就业吧。”就这样,我的文学梦又一次破灭。
后来,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航天人。心中的文学女神虽然遥远,但我依然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她。有梦的人生永远不会迷惘。文学的梦想,如今更像是一件披在心灵上的外衣,精心地拾起生活中的点滴温暖,让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都变得充实与美好。
(作者:梅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