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城杯”2013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 正文
“老黄牛”的情思
发布时间:2013-06-03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网
  他是平凡人中的一员,虽然他已经退休,但是却依然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在他身上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本色,是他让我知道了如何看重自己的工作,是他默默无闻的奉献在工作岗位上,他就是我敬爱的师傅—王卫东,在这个劳动者的节日我很想说声谢谢您的教诲。

  说起他,在一起的同事都亲切得称他为“老黄牛”、“老青竹”。正因为如此,他在这块土地上默默无闻的耕耘,不断付出智慧力量、心血与爱,得到了同事们的肯定。“青竹熠熠青葱色,红日灼灼赤子诗。”尽管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伟业,但却用自己持之以恒的付出和超越平凡的精神,让班组的其他同事提起他来就赞不绝口。虽然他已经退休多年,但他忘我奉献,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形象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用他的话说,“企业给了我们大家庭我们就应该回报这个大家庭。”如今我还清晰记得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件事,是这些事让我懂得了他平凡之中的伟大。

  他和蔼可亲、要求严格,是我工作中的启蒙老师。记得我刚入职时心里只打鼓,怕自己的知识有限不能承担起这样的工作。这时是他走进了我的视野,他受命成为我工作中的师傅。从入职的安全培训到生产中的注意事项、从技能培养到理念传承他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虽然那时他不苟言笑,但对我这个小徒弟来说却是关怀备至,不仅在生活上时常关注,而且在工作中更是多做表率。还记得,那时刚上班,他不知道是从何种渠道了解到我家的情况,知道我缺少家庭温暖。他就主动同我沟通,拿我当亲孩子一样看待,让我在工作的地方有了另外一个温暖的家。那时适逢他们家孩子入职,他忙于孩子入职的相关事宜,没有时间对我多照顾、多教育,他便嘱咐他妻子照顾我,是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生活中,他还时常教育我,要想在班组中得到班组员工的尊重,必须要处好与同事的关系,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论谁遇到困难我们都应伸出援手,做一个热心的人。当时我很不理解,为何他对我如此严格,但是却明显的感觉出了他的慈爱。后来我才知道,我已经是他在工作中的第六个徒弟,他以前的徒弟都已经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奔赴各自的岗位。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充满了“一日为师,终身受用”的意识。如今,师傅高尚的思想品德仍让我记忆犹新,他说的常怀感恩之心长念企业和集团公司的恩情一直在激励着我为企业做着贡献。

  他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工作中,他丝毫没有一个老师傅的架子,不论干什么工作总是严格按工艺流程精心操作,确保厂里和车间下达的生产任务不出差错。那时在工作中,我经常看到他在认真观察设备和工具。遇有问题时,他也总能跟维修人员及时沟通了解设备的情况。他还时常教育我要多向维修人员请教,以更清楚地摸清设备的原理使自己在工作中变得更加主动。在工作中他能够静下心来,发挥技师得带头作用。

  还记得,在某大型主机配套设备的安全生产中,他身体力行,理论联系实际,对多年来生产使用锅次的数据进行了统计,从理论层面上让大家看到了设备的磨损状况。虽然他精通班组的多种设备,他依然严格要求自己弄懂设备原理、弄通细节。因此,对一些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都能给大家说出原理和故障所在。在进入新的生产线后,他根据生产得要求又加工了需多便于生产使用的灵巧工具,使得同事们的劳动强度减弱。在进入新的生产线后,面对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的新生产线,师傅正是通过勤于思考的习惯,用辛勤的汗水蜕变成为一名能对新生产线熟练使用的技师。

  可以说,正是在学习方面的这份热忱,让他迅速掌握了新的技能,在这方面他丝毫不比我们年轻人差。在新生产线的生产中,他经常教育我要关注细节。“因为关注细节是咱们从事化工生产的必备素质,只有做起事来勤动脑、勤观察、勤检查,才能最大限度的让自己不出任何安全和质量事故。”如今,虽然他已经退休多年,我也远离了该班组,但是他却依然牵挂着企业的荣衰,为年轻的徒弟做好了答疑解惑的准备。同时,他也用夕阳红的实际行动教育我们要坚守在奉献的第一线,这个教诲我依然牢记。

  “报效航天终不悔,一腔热血更坚刚。”用这样的词来说,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作为航天人,他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演绎的完美至极。这些看似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精神,这些让我们年轻人大声赞叹的行为,对他来说却是最好的表征。拿他的话来说:“工作的酬劳只有一份,而凭着良心工作才是自己对工作的无限热爱。”他的大部分生活在班组里度过,他比别人多得是付出的那一份感情,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根植于此。

  感悟着老黄牛的执着,唯一不变的是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光和热。

  (作者:冯惠涛)
[关闭]  [打印]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