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鸡蛋孵出一只小鸡,两个鸡蛋孵出两只小鸡……请你告诉妈妈,四个鸡蛋孵出几只小鸡?”我拿着鸡蛋,不顾老妈极力阻拦,仍不甘心地第30次向三岁的小女儿提问。
女儿低着头,欲言又止。我又问了几遍,她才慢慢地举起小手指着鸡蛋:“一个、二个、八个、九个……”
我终于失去了耐性,沉下脸,冲她大吼道:“你怎么回事?都教多少遍了,还弄不明白。”女儿被突如其来的状况吓了一跳,撇着嘴,噙着泪呆呆地看着我,一动也不动。
一旁的老公将女儿带进了书房。半小时后,女儿拿着鸡蛋兴冲冲地跑出房间,高声喊道:“妈妈,爸爸说我答对了,四个鸡蛋孵四只小鸡,五个鸡蛋孵五只小鸡,我是不是很棒?”看着女儿手舞足蹈、来来回回快速转圈的样子,我突然感到一阵心疼。
我想到了张文亮的一首散文诗。诗中这样写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带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因为蜗牛正在尽力爬,但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他,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忽然,我闻到了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星斗多亮丽。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恍然大悟。原来,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那个嫌蜗牛慢而不停催逼蜗牛快走的散步人,像极了我们这代年轻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们相信权威,热衷于智力开发,要求孩子在某个年龄段必须学会某种技能,生怕一个不留神,孩子输在了“起跑线”。我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地琢磨如何让孩子接受所谓的“最早、最好的教育”。于是“黄金早教”、“幼教小学化”、“小学中学化”愈演愈烈,孩子们不得不提前接受与自己身心发育严重脱节的各种培训和训练。
我们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拥有、甚至是超前掌握某个年龄段所谓有用的一切知识,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或稍逊于同龄的孩子时,我们就会着急,直至失去耐心冲着不懂事的宝贝发脾气。
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留意并尊重了孩子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是否观察并看清了孩子独特的气质特点?是否摸索并掌握了孩子的成长节奏?这些都是影响孩子日后成长的关键要素。殊不知,“三翻六坐,七坐八爬”的育儿老话“失效”也是常有之事。
爱因斯坦九岁才会说话,他的妈妈很有耐心地陪着他一起成长,于是有了后来伟大的科学家。细细想来,其实不是我们的孩子不够聪明,学得太慢,而是家长们总是从自己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社会阅历去要求他们,教育他们。把功利性培养当成了潜能开发,把自己的希望当成了孩子的需要,用自己的经验代替了孩子的自我探寻。
对待孩子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学会慢下来欣赏。人的成长道路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家长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起跑快出几秒,对漫长的长跑来说算不得什么,马拉松考验的是综合素质,开始冲在前面的,未必能保持体力坚持到最后。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一道在我们看来再简单不过的数学逻辑题,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一座高山,要想成功翻越,我们需要给孩子信任和耐心。
放慢脚步,从生活里探出头,牵着孩子去散步,相信我们会嗅到久违的花香,听到鸟鸣、虫声,发现曾经忽略的灿烂星空。
(作者:李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