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航天人16年后重返航天岗位的心路故事
朋友,你远离过家门吗?你有过长期在外漂泊的经历吗?去年刚回到医院上班的我,经常会碰到好心的同事问:“你怎么回来了呀?”“你在外面干得不错,还回来干啥?”
我总会傻傻地笑着说:“我想家了!”是的,航天是我永远的家,是我心中梦的故乡。
少年时的航天梦
当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在学海苦作舟的时候,一叶轻舟将我载向了航天部卫校,让我这一生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我也成了一名骄傲的航天人。
上世纪80年代初,科技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信息来源只能靠报纸、广播、课堂里老师的传授,以及极少有的黑白电视机。那时候,我心里与航天有关的字眼就是“火箭”、“卫星”、“西昌”、“酒泉”……
提到航天,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的宣传图片。在北京读卫校时,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去航天部的工厂、机关参观学习,那些单位大门口都有解放军站岗,单位门口基本都没有厂名或标识牌,只有极少数单位挂有用数字代码代替的牌匾,我问老师为什么没有门牌号?老师竖起手指:“嘘,说这是国家机密单位。”
从此,在我心中,航天显得神圣又神秘,让我怀着深深的敬畏。还记得学校给我们发的印有“航天工业部卫生学校”的校徽,我总会把它挂在胸前,外出时有人会问,航天部是干啥的?我总是笑着并骄傲地回答:“保密!”那块校徽我至今还保存着。
第一份航天工作
毕业后,我分配到了湖南航天医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航天单位大多都建在山沟里,我和我的20位同学从北京大城市被送到隆回山沟里的湖南航天医院(722医院)。因为年纪小,学校派班主任刘智敏老师一路护送我们到达单位。单位虽然偏僻,但是环境清新舒适。
医院的后山上有大片的桔园和西瓜园,待到桔子和西瓜成熟的时候,医院工会将水果分发给职工作为福利;为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医院每周还放映免费的露天电影……新的工作环境和医院严谨的领导班子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群意气风发的青年,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生活着,逐渐成长为医院各科室的骨干力量。
千里之外心系航天
1991年湖南航天医院随068基地整体从隆回搬迁至长沙。这个曾被树为航天工业部三线职工医院一面红旗的单位,在强手如林的省城长沙,却如同一个刚刚学步的婴儿。
1996年,为了支持医院当时的改革,我主动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被聘到沿海地区广东工作。10多年来中,我就像一只风筝,在空中漂着,而连着这风筝的线还是航天医院。
每当航天系统有什么重大业绩、重大新闻发布时,我总会为她欢欣鼓舞:当中国第一个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时,在广东和同事们一起观看电视直播的我,总是不忘骄傲地向同事表达:“我也是航天人。”
当神舟七号飞船升空,翟志刚穿着航天服在太空中挥舞着中国国旗时,我兴奋地为我们航天人高呼“万岁”,我国航天技术、我们航天科技工作者太了不起了。
在外工作的10多年中,我去过广东、上海、北京、重庆等地,每每经过写有“航天……”单位的大门时,我都会忍不住驻足凝神观看:这是我们航天的单位呀。每当在电视里、报纸上、电脑里、广播中看到或是听到有关“航天”的信息时,我都会特别关注……
这10多年来,我如一个远离家门的孩子,心中总有一份抹不掉的牵挂,那就是我的家——航天事业和航天医院。
欢欣雀跃的回家之路
2009年,我应邀参加中学母校的校庆,学校发给我的庆典书上印有我的介绍——朱美春同学于1981年以优异成绩被国家航天部卫校录取。当时的那份喜悦和骄傲,让我至今难忘。回到长沙和老朋友相聚时,我拍了很多“湖南航天医院”和“中国航天”大楼的照片,放在我母校的班级QQ群里,它们记载着我们航天医院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为我曾经工作战斗的地方自豪。
2011年,我被公司派往北京工作,当我接到派遣通知时激动不已,因为我又可以重回阔别多年的母校和工作实习过的航天医院了。
在北京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常在休息日邀上三五好友,去看望在航天系统工作的朋友和同事,感觉依旧是那样熟悉和亲切。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您,亲爱的妈妈!”2012年,我终于如愿调回到了湖南航天医院。16年的漂泊,16年的走南闯北,16年的沧桑变化,我终于又回到日思夜想、养育了我的家。看着医院喜人的变化和骄人的成绩,我不断激励着自己,希望自己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满腔的热忱,以及更优质的技术服务于病人,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幸福的航天大家庭增光添彩。
(作者:朱美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