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3号》观后感
《阿波罗13号》根据20世纪70年代美国3名航天员乘坐阿波罗13号登月失利的真实事件为背景改编而成,影片荣获了包括1996年奥斯卡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奖在内的20多个奖项。
在飞船顺利升空后,航天员杰克一时疏忽,在摇动氧气管时没有事先观察氧气管参数,而飞船内部电路线圈受损表现出来的参数过低就这样被轻易忽视了。
受损的电路线圈引发了飞船的氧气罐爆炸,爆炸又接着导致了飞船其他系统的异常,直到主警报器发出刺耳的鸣笛,3位航天员才如梦初醒发现出了大问题,等待他们的不只是整套登月计划的失败,更有危及性命的风险。千钧一发之时,3位航天员集中精力、镇定操作,在克服了电力不足、登月舱脱离航行轨道、二氧化碳中毒、温度过低和过高等一系列险境后,终于平安返回地球。
虽然影片的台词和人物形象都是典型的美国英雄主义的风格,但影片内容所展现的安全问题让我这个在航天领域工作的一员深感触动。相比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的悲剧,阿波罗13号的这3位航天员无疑是幸运的。这种幸运不只是逃过一劫的侥幸,更是有机会重新审视因漠视安全隐患而得到的惨痛教训。
这个故事由一个小小的电路线圈受损并使氧气罐爆炸所引起,导致了飞船受损、航天员性命堪忧和登月计划失败,但是回过头来想想,如果航天员在操作前正确观察了仪表指数,作出了正确判读,也许故事的结果就可以被改写。因此,表面看来登月失利是因为电路线圈受损,背后的主因其实是航天员违反规定、忽视安全的错误操作所为。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墓志铭萦绕耳畔,充满了呼唤人类进行未知探索的勇气,而作为一名服务航天领域的科技工作者,面对深蓝寰宇的诱惑,更要把安全二字谨记心间。
今天,仰望天空的飞天梦、中国梦激励着航天人奋勇前进,时时刻刻相伴的还应有“安全”二字在耳畔警钟长鸣。阿波罗13号的故事虽然远去,但给我们的启示却值得深思。
(作者:沈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