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管理》中学习企业的安全生产法则
安全生产,是车间厂房里、会议要求上、媒体报道中的“常客”,却很难想象与“畅销书”搭上边。因此,当两者“对接”在一本书上时,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购买欲就不足为奇了。
2007年,在基金、股票类图书占据了中国经管类畅销书大半壁江山的情况下,《第一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的无上法则》意外“突围”,甚至一度挤进了畅销书排行榜Top10,是2007年7月唯一进入总榜前10名的本土管理书。
《第一管理》在出版两年后再版。全书12章约28万字,试图为全国325万家企业的管理者解决一个共同难题: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态势?
从“责任到人”到“责任到岗”
人类学家统计,二战结束后60年来,地球上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而报告显示,事故的发生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比战争更甚。世界上每年因公死亡200多万人,是每年全球战争死亡人数的3倍,相当于每天发生一次像“9.11”恐怖事件那样的大灾难。
在中国,安全形势更加严峻。据统计,我国生产亿元GDP死亡率是先进国家的10倍,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3倍,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多。
是安全管理水平不高、措施不够严格,还是职工安全生产意识不够?《第一管理》认为,只有不到位的执行,没有抓不好的安全。安全管理责任缺位,是现阶段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它提出,政府、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共同责任体,安全生产维系着三者的利害关系。政府承担着“守夜人”和监管人的责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建立纵横严密的责任机构;而对员工来说,要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负责,不被伤害也不伤害他人。只有三方各司其责,共同承担责任,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绿色发展。
安全责任是共担的,同时又是通过分担实现的。正如书中所说:“只有压力落在每个人的肩膀上,才能够最终做到大家共担。”
实际上,责任分解到人,正是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的责任机制,这种方式对于责任落实和追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对于责任是不是要分解到人头,本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责任落实到岗位和责任落实到人头,代表了安全管理的两个认识角度。”书中写道。作者认为,企业的安全责任只能落实到岗位上,而不能落实到人头,因为人员只有在某一岗位的时候,才需要负起该岗位的责任来,而且,书中强调“权责一致”,认为权利和责任越相近相等,安全管理的效果就越明显。
“怕死才是好员工”
在一般的安全管理中,被管理者(也就是员工)被分配责任,出了事故被追究责任,始终处于被动的一方,而《第一管理》倡导的新安全观指出:“管理人员对于事故预防有直接责任,所有员工必须对自己的安全行为负责。”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是本书对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观点。
“我要安全”需要员工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把企业对自身的职业规范和角色要求“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在国外,很多优秀企业已经非常重视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比如有美国企业提出了“四自”原则:感受自己谈,责任自己定,文件自己写,方案自己拿,让员工树立自主负责的安全意识。
实施自我安全管理,首先要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若干年前,生产车间、厂房里常出现“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样的标语,但如今,这样的口号很少再出现。与提倡“不怕死”相反,科学的安全管理更希望企业的员工懂得敬畏,知道害怕。
作者在本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怕死才是好员工。“不怕死一定会出事故,反过来,怕死,警惕性就高,事故就一定会少,甚至能够避免事故。”
本书在发挥员工安全主动性上花费了不少笔墨,而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企业如何培养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将制度内化为员工的行为论述清楚。书中说:“需要不断地按照规范给被管理者以刺激……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至于如何刺激才有效,作者则把球踢给了企业。
向“洋管理”学习
在读者们普遍看来,《第一管理》的畅销得益于它将世界上最严肃的话题讲得生动,让枯燥、难懂的专业书变得易懂。
这确实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在书中,作者旁征博引,各种故事穿插其中,从寓言、佛教故事、古希腊神话到动画片、歌谣,从中国安全管理的“祖师爷”荀况到毛主席语录再到西方管理学理论……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尽管文中有些地方因穿插故事太多而冲淡了观点,使文字显得繁复,并且有的“引用”并不十分恰当,但这种方式还是因产生了“非灌输式”阅读体验而获得好评。
在笔者看来,本书的主要贡献不是把案例讲得生动,或是让读者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而是在安全责任、风险辨识、安全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并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有着先进安全管理经验的国外企业。
《第一管理》出版后不久,因读者反响良好,作者索性围绕其中一个小节展开,写了第二本书——《安全精细化管理:世界500强安全管理精要》。
在这两本书中,作者向“洋管理”要经验,介绍了世界最大跨国企业之一BP公司、500强企业杜邦公司等大企业的安全管理经验,如安全绩效测量、安全数字化等,分析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在安全管理上的不同特点。
在向“洋管理”学习的同时,作者不忘回头审视中国企业的弊病。他指出,在(我国)各类总结安排、领导讲话中,总免不了出现“一定要”、“加强”、“加大力度”等词。这些词模糊性、伸缩性强,具体性、确定性不够,给执行者自由裁量权太大,说明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性不强,好似“橡皮泥”。
对于我国的安全管理来说,恐怕只有像这样边学习边自我审视,才能加快解决本书所提出的那些问题吧。
(作者:王娟)
|